大名古城牌坊:历史悠久,雕刻精美,文化象征意义非凡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大名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古城,关于早期牌坊建筑的记载,由于时间关系,可考的史料并不多。其雕刻精细,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堪称石雕艺术中的精品。随着“大名府”古城恢复步伐的加快,寻找牌坊建筑构件的线索逐渐明晰,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座建筑精美、构造讲究,富有文化内涵的石牌坊建筑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牌坊有几多

大名古城拥有2200年的历史,然而,关于其早期牌坊建筑的资料,受限于年代久远,可供查证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不过,在明清时期,关于古城中牌坊的记载倒是颇为丰富。

《大名县志·坊表目次》民国版本中提及:大名城内共有牌坊三十座,其中中区设有八座,东区有十五座,西区则仅有七座。这些牌坊主要采用木石结构,其建筑风格多为单间双柱一层的牌坊、单间双柱三层的牌坊,以及四柱三间七层的牌坊。它们多被安置在街道路口、庙宇、祠堂或衙署之前。这些牌坊的雕刻工艺精湛,造型雅致,气势恢宏,堪称石雕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牌坊因何设

古城八脚牌坊_明清时期牌坊建筑特点_大名古城牌坊历史

牌坊,这类建筑在封建时代被用来纪念那些功勋卓著、科举及第、德行昭著以及忠诚孝顺、节义显著的个体。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牌坊便已出现。

《诗经·陈风·衡门》中有言:“衡门之下,可作栖息之地。”所谓衡门,乃由两柱支撑一横梁构成,类似于现今墙体中央开门以利出入的坊门。城市建设的兴盛带动了坊门建造的精致化,人们开始注重坊门的构造,将源自上古时代的、此时已显得庄严华美的华表柱引入坊门设计,形成了由两根超出门顶高度的大型华表柱,中间连接一至两根横梁和门扇的新款式门,这种门被称为“乌头门”。进入宋代后,“乌头门”逐渐被称作“棂星门”。

棂星门乃供奉灵星之神庙宇的入口,其门上设有窗棂,因该门通常采用当时最为庄重、威严且气派的乌头门式样,故而逐渐演变为乌头门的别称。

明清时期牌坊建筑特点_大名古城牌坊历史_古城八脚牌坊

棂星门通常仅作为标志使用,无需具备防御功能。其门扇可装可不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棂星门仅保留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由于华表柱的高度远超额枋,呈现出直冲云霄的姿态,因此逐渐演变成了冲天牌坊,成为牌坊最为典型的形式。到了元、明、清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旌表建坊”的方式来设立牌坊。

牌坊虽不具备实际用途,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它具有表彰和赞誉的功能,常被用来表彰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英勇善战的良将、品德高尚的贤士、才华横溢的科举人才、恪守节操的节妇、孝顺父母的孝子、乐善好施的善人以及忠诚正直的义士等。

牌坊作为封建礼教与道德的象征性构筑,承载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设立牌坊的初衷之一,便是为了树立道德典范,进而引导人们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传统道德准则。

牌坊具备纪念与缅怀的功能,其上不仅记录着过往事件,还铭刻着坊主的姓名、科举成就、官职以及立坊的具体年代。此外,牌坊上还会展现坊主的杰出成就、显著功绩、所获得的荣誉与恩宠,以及对坊主的表彰、赞颂和纪念。

明清时期牌坊建筑特点_古城八脚牌坊_大名古城牌坊历史

牌坊林立,多选在行人必经之地和热闹非凡的区域,旨在彰显其主人的功名、官爵、家世背景、身份地位、辉煌成就、家族声望、荣誉头衔,以及从帝王那里获得的特殊恩典。

理念彰显了其功能。诸如“学有所成便入仕途”、“追求荣华富贵”、“官场顺利”、“光耀门楣”、“封妻荫子”、“流芳百世”等封建时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在牌坊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牌坊为谁设

大名古城牌坊历史_古城八脚牌坊_明清时期牌坊建筑特点

史料所载,大名城内之牌坊,依据名称可划分为官宦世家牌坊——此类牌坊多用以彰显官位显赫、世代为官、家族多人从政的显赫家族,其建筑风格亦属正宗官式。昔日的南门内,有名为三世济美坊的古迹;城北的北大街上,则有九世公侯坊与一门忠烈坊并列:前者纪念的是曾任元资德大夫、中书左丞兼枢密院签枢密院事、拜平章事、参知政事,并赠予金紫光禄大夫、宣忠佐运功臣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为赵国公,谥号“忠献”的董公。董忠烈公俊担任太傅、少保寿自公董忠穆公文用为太师、武尉上将军董文蔚、寿国公董王献尘文忠、右丞董忠愍公士元、平章董忠宣公士选、指挥使董士秀、都指挥武献侯董士表、太傅董清献公士珍、参政董肃诚公守仁、都指挥董昭懿侯守义、枢密董靖献公守中、平章董忠肃公守简、明刑部功曹董芳、吏部给事中董进第、吏部右侍郎董复亨之坊;城内东大街上,有位享有盛誉的一朝元老、三世枢卿坊的居民;而右侧则是工部右侍郎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李景元所立。左侍郎李邦用获赠兵部侍郎之职,由左为己丑科进士兵部左侍郎晋升而来,同时,兵部侍郎李萃立亦被任命。

功名牌坊,是为建立功名光宗耀祖者而建立的牌坊。城内所立进士坊,乃万历乙丑科李景元所建;另有吴道明进士之坊;钱敬、钱通进士及举人之科第传芳坊;刘瑜进士之金榜题名坊;陈绶、陈廉进士之黄甲济美坊;陈志举人之世科坊;陈奇策举人之奕世文明坊;戚畹举人陈万春之六叶奎光坊;董宋儒举人之人文独盛坊。

衙署府第前设有牌坊古城八脚牌坊,这些牌坊多由官员、显赫家族和权势之家设立,旨在装饰美化自己的府邸,彰显其身份地位。例如,城内南关的牌坊是为赠光禄寺寺丞张原政所立,以纪念其世代荣封;尚书宝丞陈绍祖的府第前立有圣朝姻戚坊;敕封知府陈进府前则立有紫诏重光坊;而荣禄大夫上柱国赠太子太保泰和伯陈万言府前则立有泰和里坊。

贞妇节女牌坊,这类建筑多用于表彰那些恪守封建礼教、品德高尚的贞节女子。在明、清、民国时期,大名城乡共树立了53座此类牌坊,其中包括了抚养孤儿的“三世节孝”牌坊;有丈夫去世后仍坚守节操的“一片冰心”牌坊;还有夫妻同住,共同磨砺节操的“柏舟双节”牌坊等。

大名古城牌坊历史_明清时期牌坊建筑特点_古城八脚牌坊

牌坊承载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以及古代的民风民俗等多重元素,不仅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设立牌坊被视为一项极为庄重的大事。

依照那时的法规,只有那些进入国子监学习以及取得举人及以上功名的人,在经过地方官府的审核与批准后,才能由官方资助在功名坊建功。至于那些设立贞节、仁义、慈善等牌坊的人,其要求则更为严苛,必须由当地官府进行审查并核实,然后逐级上报,最终由皇帝亲自审批恩赐,或者直接封赠,才能动工建造。即便获准建造古城八脚牌坊,建造牌坊的具体规格也必须遵守严格的等级规定。若有人得以获得皇帝亲自下令修建的牌坊,那么这对个人、整个家族乃至当地社区而言,都将是一种无比崇高的荣誉。

历经百年的洗礼,大名城中的牌坊有的已经损毁,有的则被深埋于泥土之下,逐渐在历史的尘埃中消逝。如今,随着“大名府”古城重建工程的推进,探寻牌坊建筑部件的线索日渐清晰,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座设计精巧、结构考究、蕴含丰富文化意蕴的石牌坊将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