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湖面波光粼粼,山峦环抱,一排白鹭在湖面上轻盈舞动,荡漾起层层涟漪……
汕头市濠江区的南滨绿地公园,坐落于内海湾礐石大桥的南端,紧邻礐石风景区,面向市中心区隔海相望,占据着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这座公园被誉为“城市之门、活力之园”,它通过整治山海生态廊道、构建韧性海绵系统,成功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的第12批案例,为汕头海绵城市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时也晋升为深受汕头市民喜爱的热门打卡地。
生态廊道连通山海,塑造城市绿色氧吧
方女士感叹道,昔日的煤炭码头如今变得美丽宜人。她提及,南滨绿地公园的落成,实际上是将一片工业废弃地转变为了一片美景。她回忆说,在公园建设之前,这里曾是一个庞大的煤炭码头,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礐石大桥南岸区域长期存在诸多不协调现象,如低水平规划、违章建筑和老旧厂房等。
陈伟副经理介绍,随着旧厂房和旧码头的使命告一段落,公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巧妙地将周边的自然风光和景观巧妙地连接成一条线路。南滨绿地公园,凭借其依山傍海的独特位置、深厚的渡口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工业遗址资源,打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构建了一条连接山海的生态走廊,并重新建立了礐石风景区与榕江之间的生态联系。
打造山海生态廊道汕头 滨海长廊 钓鱼,充分利用和活化本土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至关重要。据悉,南滨绿地公园通过激活周边资源,对轮渡码头、工业遗迹、妈祖庙等文化场所进行修复,力求恢复其原貌;同时,保护和修复场地内的自然山脉、古树名木、池塘湿地,拆除硬化地面,对土壤和岸线实施生态修复,种植耐风、耐盐碱的本土树种,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行走间,景色变换,每走一步,景色各异。沿着园中铺设的沥青小径缓缓前行,园心湖泊区域以榕树作为主要的遮荫植物,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红花玉蕊等观赏花卉,共同营造出一片宁静的湖畔植物空间。湿地花海则主要由千屈菜、梭鱼草等水生和湿生植物构成,精心打造出充满生态野趣和色彩斑斓的湿地植物景观。沿着观海长廊漫步,眼前逐渐铺展开一幅独特的生态景观画卷,主要由银海枣、红花玉蕊等植物构成,辅以粉黛乱子草、小兔子狼尾草等观赏性草类,呈现出南亚热带滨海风格的特色岸线。
据调查,南滨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36.3公顷,绿化覆盖比例高达70.5%。园内栽种了5000余株乔木,6000余株灌木,植物种类繁多,约有150种,其中包括凤凰木、无忧花、紫花风铃木、黄花风铃木等。这样的植被配置使得公园实现了植物品种的丰富多样,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天然氧吧”。
海绵体系疏解内涝,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往昔,因人为破坏与建筑废料长期堆置,南滨绿地公园的用地变得硬化严重,且园内排水系统存在缺陷。据了解,在台风和暴雨频发的季节汕头 滨海长廊 钓鱼,红旗社区与红光社区的大量雨水经三条排洪沟涌入公园,加之上游山洪和末端海潮的影响,导致内涝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迫切需要改善雨水管理设施。
在设计公园之初,便已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依托园中池塘的水流调节作用、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渗透特性、以及绿地草坪草沟的净化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和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汕头市濠江区建设工程代建中心的负责人张汉标指出,公园中的海绵系统宛如“毛细血管”,雨水通过它流入市政管道,再排入海中,从而在源头上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此举不仅增加了约2万立方米的末端调蓄空间,还实现了雨水的渗透、滞留和净化,确保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南滨绿地公园巧妙地以中心湖、湿地花海等水系作为湿塘,用以汇聚场地内的雨水,进而打造出景观湖和自然生态护岸。此外,公园还利用生态海绵体循环滋养湖景,使之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从高处俯视园区,那座“我爱汕头”的巨型标牌矗立在海岸边,彰显着汕头独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也表达出了市民群众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抬头一看,众多游客在观海码头、儿童乐园、健身广场、草坪剧场等地纷纷拍照留念;在节假日期间,公园内科普教育、市民休闲、亲子活动等多样化主题的活动接连不断,无论是放风筝、露营、音乐节还是草地婚礼,那片美丽的“阳光草坪”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愿望。
据消息,公园计划按季节举办植树节活动,旨在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质、增强绿化效果,为市民带来愉悦的自然观赏体验,并努力构建一个集休息、景观欣赏、休闲散步以及朋友聚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品质公园。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