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大余乡间祠堂热闹非凡,探索文化融合助力乡村善治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近年来,大余县积极探索“祠堂文化+文明实践”融合路径,将祠堂打造为文化传承的课堂、服务群众的驿站、弘扬新风的阵地、基层治理的枢纽,助力乡村善治。厚重的祠堂文化与现代治理智慧深度融合,一幅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乡村善治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炎炎夏日,行走在余乡田野,可见一排排青砖砌成的祠堂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屋瓦漆黑,梁柱上雕饰精美,堂内回荡着邻里间的欢声笑语,政策宣传的解说以及村民议事的热烈讨论。近些年,大余县不断探索“祠堂文化与文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把祠堂变成了文化传承的教室、服务民众的站点、倡导新风的平台、基层治理的交汇点,有力推动了乡村的和谐发展。

古祠新景文旅融合

7月4日夜晚,青龙镇元龙畲族村的蓝氏宗祠内灯火辉煌。紧邻宗祠的山哈大院中,一场名为“德润赣鄱红土地上好村晚”的文艺晚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竹竿舞的节奏欢快跳跃,四门拳的动作刚劲有力,赢得了村民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祠堂文化+文明实践_大余县祠堂文化融合_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

十多年前,祠堂内充斥着各种农具与杂物。元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蓝业强不禁感慨万分。2016年,宗祠附近扩建了山哈大院,自此这里变成了村民们的活动中心:农民剧团的锣鼓声、农家书屋的读书声、乌饭节的欢歌笑语……这一切汇聚成了生活的交响乐。

踏入蓝氏宗祠,民族馆中凤凰服饰光彩照人,村史馆娓娓道来历史的流转,阳明馆内深藏心学精髓。“昔日,宗祠仅在祭祀和佳节时才显得热闹非凡,而今,它已变身为全村人的精神寄托。”蓝业强自豪地表示。元宵佳节,祠堂内洋溢着温馨的氛围,村民们不论老少,欢聚一堂,共同品尝汤圆;重阳佳节,年轻一代手持寿桃,向长辈行礼表达敬意;而到了三月三,畲族少女们身着斑斓的服饰,竹竿舞动,轻盈起舞,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前来观赏。

老祠堂之所以保持旺盛的人气,关键在于深入挖掘文化宝藏,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元龙畲族村巧妙地以祠堂作为平台,将蓝氏宗祠、凤凰城遗址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乡村旅游与畲族舞龙舞狮、祭祀等传统习俗的紧密结合。

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_祠堂文化+文明实践_大余县祠堂文化融合

文化繁荣,乡村亦随之兴盛。元龙畲族村通过建立舞龙队伍、开设武术课程、组建舞蹈团队,细致打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节目,并制作了四门拳、竹竿舞等短视频,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使得畲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正因如此,元龙畲族村荣获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古训新用正气充盈

周屋村的新城镇中,周屋祠堂的门口上方,一块写着“理学名宗”的匾额高高挂着。微风吹拂,门前那片莲池中的荷叶轻轻摇曳,宛如在吟咏着周敦颐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如今已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

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_祠堂文化+文明实践_大余县祠堂文化融合

周屋村的祠堂,既是追思祖先的圣地,亦为传承文化、培育家风的殿堂。周屋村党支部书记周徐州在展示“新城周氏源流线谱图”时说道,族谱中明确记载,周辅成乃道州周氏的第45世传人,他的次子周敦颐在任职大余期间,致力于教育事业和理学的推广。周敦颐的曾孙周朝伦及其子孙在新城周屋定居,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周屋村。

祠堂之内,周敦颐理学之精要及“忠孝廉节义”等观念的楹联、诗词、匾额尤为显眼。那么,如何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当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呢?周屋村巧妙地将党的政策理论与祠堂的修建、周氏家规、清廉家风的故事相互融合,将祠堂转变为国学教育的讲堂、道德修养的讲堂以及廉洁教育的场所。理论宣讲活动、政策讲解以及创新文化、创卫志愿服务正在热烈进行;在祠堂的墙壁上,“周氏家风家训”和“彰善榜”等标语格外醒目,众多优秀家庭和模范事迹传递着正能量,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

周屋村充分利用廉洁文化这一本土资源,定期在祠堂举办理学讲座、家风课程以及各种情景教学活动。村民们闲暇时喜欢到祠堂散步,对那里的家训和清廉故事都耳熟能详,勤廉家风与廉洁文化在无形中深入人心。周徐州这样说道。

大余县祠堂文化融合_祠堂文化+文明实践_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

今年,我们在祠堂的后方新建了一个廉洁文化教育平台,运用图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立体地展现了廉洁文化的建设成果,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清风的气息,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自身的修养。周徐州这样介绍。该教育基地以“继承理学文化,倡导勤廉风气”为核心,从“传播廉洁思想、倡导廉洁家风、讲述廉洁故事、敲响廉洁警钟”四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

祠堂议事共治凝心

同宗同源的乡邻们,切勿因琐事而损害彼此情谊。近日,在黄龙镇叶墩村李氏祠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一场由化粪池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村干部与调解员引导双方在祠堂大厅就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剖析法理。在族亲的见证下,争执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_祠堂文化+文明实践_大余县祠堂文化融合

祠堂之内论事,成效显著异常!每当忆及先祖,挂念着家族情感,众人愈发注重情面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更易于接受道理,这比在冰冷的会议室里讨论要有效得多。叶墩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平一语道破其中奥秘。叶墩村将宗祠改造成“议事厅”,农田灌溉的难题在此集思广益,村道修缮的计划在此确立,邻里间的琐事矛盾在此得以解决,从而实现了“小问题在村中解决,大问题无需上报”的理想状态。

叶墩村所实行的“祠堂议事”机制,正是大余县深入挖掘祠堂文化、推动乡村治理优化的一个生动体现。全县范围内,众多祠堂正呈现出新的生机:水西村的蔡氏宗祠已转变为“新风礼堂”,红白理事会在此推广简约婚丧仪式,并劝导避免奢华浪费;灌湖村的琢珹公祠举办了“乡村夜话”和“板凳议事”活动,村民们围坐一起,敞开心扉,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古村落杨梅村的王氏祠堂变身农产品直播带货中心;兰溪村的黄屋祠堂与杨村的王屋祠堂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老党员们在此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祠堂承载着家族的情感印记,我们为其注入了时代的意义,使之成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创新基层治理的关键平台。大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彭莉洁指出,截至目前,全县已有63座祠堂被纳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范畴。深厚的祠堂文化与现代化的治理理念紧密结合,一幅以文化感召人心、以道理说服人、以情感打动人的乡村治理新图景,正逐渐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来。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