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第六届中国京剧节在汉城隆重启幕之时,正值2011年11月17日,我国最大的古戏楼——江夏谭鑫培古戏楼,在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谭鑫培公园,这一我国最大的京剧文化主题公园内,举办了盛大的落成庆典。目前,京剧谭门及其谭鑫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已初步显现,江夏地区正逐渐演变成为京剧艺术领域的一个新兴的圣地。身为江夏一员,我愿向大家推介谭鑫培公园,愿我们携手共进,相互激励,共同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有所提升。
江夏谭鑫培公园的介绍如下:这座公园由武汉市江夏区委和江夏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旨在缅怀我国京剧界的泰斗、谭派京剧艺术的开拓者谭鑫培。公园将生态与人文相结合,打造成了一座具有主题文化特色的公园。公园于2008年5月正式开始建设,划分为“京剧朝圣”、“公园古城”、“生态湿地”三个主要区域。到了2009年5月22日,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并创下了五项纪录:首先,谭鑫培铜像前方的“一代宗师”四个字是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笔题写;其次,谭鑫培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由我国知名京剧史论专家刘曾复执笔撰写;再者,“谭鑫培公园”五个大字出自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之手;此外,谭鑫培铜像的雕塑工作由上海知名雕塑家严友人完成;最后,十面京剧雕塑玻璃墙采用了半透光的冻石与金属结合的新技术,呈现出肌理和七色渐变的光源效果,既展现了现代技术,又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气息。
公园大门前,"谭鑫培公园"五个大字金光闪闪,其右侧是一座半月形的矮门楼。谭鑫培公园以谭鑫培全身坐像的圆雕为中心,高高矗立在众人视野中,园中央的谭鑫培铜像巍然矗立;铜像底座的八角形基座以及四个方向的谭公浮雕,象征着京剧艺术的稳步发展、持久繁荣;基座正面的"一代宗师"四个金色大字,字体雄浑,格外引人注目。在环绕四周的“十面墙十台戏”玻璃浮雕墙上,巧妙地镶嵌着诸如“定军山”、“群英会”、“李陵碑”、“连环套”、“空城计”、“沙家浜”等剧目中的角色形象。同时,这些浮雕还展现了代表谭氏家族在“纱帽戏”、“靠把戏”、“箭衣戏”、“做表戏”等戏种以及早年“武生戏”方面的艺术成就。浮雕上的谭氏角色,有的正登场亮相,有的引吭高歌,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即将跃出画面,记录着谭氏家族七代传承京剧的丰功伟绩。这十台戏剧浮雕,每台都由谭门七代艺人扮演各异的角色,人物形象逼真,生动逼真。每一块浮雕都讲述着一个戏剧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它是中国京剧的缩影,也是中国京剧的十座丰碑,见证了谭氏七代传承京剧的悠久历史和崇高功德。
公园腹地谭鑫培公园牌坊,茶室、湖泊、小桥、翠绿树木等景观相互映衬,别具一格。这座典雅幽静的公园景观以一条自然的河流为起点精心打造,河流蜿蜒流淌,河上建有七座供人行走的小桥,每座小桥都以谭鑫培京剧中的经典剧目来命名。步桥两侧的围栏上,巧妙地以连环画的形式刻画了戏剧中的情节与角色形象,其间点缀着京剧脸谱等图案,独特的景观与宁静的氛围相得益彰,真是一处“京剧谭门大观园”。公园致力于追求简约与自然,将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作为公园的核心,古典韵味与现代风格相互融合,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天地人三者和谐共生的理念。公园中每一角落的景观都承载着谭门的印记:那山,便是闻名遐迩的定军山;那亭,则是古朴典雅的御碑亭;而诸如《卧龙岗》、《阳平关》等戏曲名篇,亦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展望未来一两年,谭鑫培公园的第三期工程将迎来一系列新设施的建设:谭鑫培大剧院、五星级的长城石雕、汤逊湖湿地景观的打造,以及谭鑫培纪念馆、明清风格的仿古街,还有谭鑫培亭、古戏楼以及湿地景观等。
江夏谭鑫培古戏楼,坐落于江夏区的重要区域,是谭鑫培京剧主题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戏楼气势恢宏,其建筑风格沿袭了明清时期的特色,由主体和附属两栋楼组成。戏楼内部装饰着精美的苏式彩绘,并陈设了八仙桌、官帽椅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家具,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古朴的氛围。戏楼由主楼与附楼相叠构成,外观雄伟且壮观,内部装饰精致。它运用彩绘、木雕、浮雕等多种艺术手法,是国内最大的古戏楼。楼内采用二层茶座式转楼设计,楼上楼下可同时容纳五百名观众品茗赏戏。古戏楼是一座模仿明清时期宫廷风格的二层建筑,其外观装饰着重叠的屋檐,顶部覆盖着青铜色的瓦片,内部设有八仙桌等设施。这座戏楼将传统的京剧表演艺术与谭门京剧文化巧妙结合,堪称国内最大的古戏楼,其盛名必将传遍国内外。
谭鑫培公园坐落于武汉市江夏区纸坊城区的北部,正好处在世纪大街与文化北路的交叉口,东侧与壮丽的大花山相邻,西侧可远眺八分山的景色,南侧则与主城区相连,北侧则与宽阔的汤逊湖相接。园区入口朝向西南方向的文化路,中心位置是一座采用贴砖装饰的圆形广场,广场向四周扩散。园内一条蜿蜒的河流上横跨着七座人行步桥,每座桥都以谭鑫培京剧经典剧目来命名。步桥两侧的围栏上,以连环画的形式精心雕刻了剧中情节和角色形象。尤其是那十面京剧雕塑玻璃墙,它首次采用了半透光的冻石与金属的融合材质,巧妙地展现了肌理与新型科技光源相结合所形成的七彩渐变效果,既闪耀着现代技术的光芒,又透露出深沉的历史底蕴。
谭鑫培戏楼位于江夏区谭鑫培公园二期工程的A区,这一区域恰好临近连接武汉城区的文化大道。
谭鑫培,这位京剧界的泰斗,164年前在江夏地区诞生。他的父亲谭志道,擅长扮演老旦和老生角色,而谭鑫培则是他唯一的儿子。他于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这一天,在夏区谭左湾九夫村降生。谭鑫培不仅是京剧开宗立派的大师,而且谭家后继有人,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等七代人均致力于京剧事业,家族声誉长盛不衰,涌现出众多名家。他更是京剧史上首个老生流派的创始人,即谭派。光绪十六年(1890年),谭金培被选入皇宫担任差役,宫中艺名谭金培。他作为京剧老生表演艺术的开拓者,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其影响深远,对京剧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表演的代表性剧目众多,包括《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四郎探母》、《定军山》、《打渔杀家》等。在1905年,丰泰照相馆在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定军山》片段进行了拍摄,这部作品遂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黑白无声电影。而长城石雕公司则为其制作了七张半宝石唱盘,这些唱盘得以流传至今。谭鑫培早年曾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同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等请教技艺,广泛吸收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最终独树一帜。他与汪桂芬、孙菊仙并称“新三鼎甲”,在京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第一个创立老生流派的谭派创始人。在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谭鑫培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一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担任差役,宫中艺名被称为谭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在京城的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不幸离世,享年71岁。其遗体被安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墓碑上的界桩上刻有“英秀堂”字样。如今,谭门已经成为了一个传承七代的梨园世家。谭鑫培在艺术上展现出了全面的才华,无论是文戏、武戏、昆曲还是乱弹,他都能驾驭自如。他的戏路宽广,其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剧目包括:《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以及《别母乱箭》等。1905年,丰泰照相馆在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影片《定军山》片段进行了拍摄,这部作品遂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黑白无声电影。
五、江夏谭鑫培公园与古戏楼令人称道:位于江夏八分山脚下、汤逊湖边,这里有一座明清风格的戏楼,显得古朴而宽敞。谭鑫培公园与谭鑫培戏楼,是江夏着力打造的“谭鑫培京剧文化品牌”的亮点。在谭门故里,这座圆了全国戏迷“戏曲舞台梦”的全国最大古式戏楼,便坐落在国内最大的京剧文化主题公园——谭鑫培公园内,它能够同时容纳500名观众。谭鑫培被誉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泰斗,尤为可贵的是,谭氏家族七代相传,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续写了京剧的辉煌。谭鑫培的故里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的谭左湾,为了打造这一文化品牌,江夏区近年来一方面积极挖掘谭鑫培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推动了江夏谭鑫培公园及古戏楼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京剧事业在中国戏剧史上书写了一段传奇。谭鑫培在164年前于江夏诞生,被誉为京剧艺术的开山鼻祖。他的后代,包括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等,均致力于京剧事业,使得谭家名声不坠,名角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观。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京剧老生纷纷效仿他的艺术风格,尊称其为“谭派”。谭家七代人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谭派艺术也因此得以世代相传。建设江夏谭鑫培公园及古戏楼,旨在纪念谭鑫培先生的卓越成就,并致力于推动京剧艺术的复兴。作为全国最大的京剧文化主题公园,它必将成为戏剧艺术史上的非凡景观。目前谭鑫培公园牌坊,京剧谭门以及谭鑫培文化品牌的效应已初露端倪,江夏正逐渐演变成为京剧艺术的又一重要圣地。为此,我们不仅要让她的影响力遍布全国,更要让它传遍全球,让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了解,在江夏,有一个以谭鑫培命名的公园和戏楼,这不仅是江夏人民的自豪,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骄傲。
南桥的饶浩成,网名“成功在望”,于2011年11月18日在江夏区安山镇留下了足迹,而修改工作则是在次日,也就是11月19日,在江夏南桥完成的。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