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007年,为了表达世人对于红岩英烈江姐的崇敬之情,大山铺镇原永和村正式更名为江姐村。从此,大安区在这片默默无闻的贫困角落,开启了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新征程。时至今日,这片红色土地已荣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村、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农村基层党建示范村、全省发展乡村旅游试点村等多项荣誉,熠熠生辉。修建了水泥道路,超过九成的农户开始使用天然气和自来水,人均收入自2007年的2260元增长至2014年的9700元,2015年,该村更是取得了新的成就,荣获了全国文明村的称号。因此,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打基础——嬗变美丽新村
最近,记者从自贡东站出发,沿着宽广的东环线前行,不到1000米处,一块标有“江姐故居”的指示牌让人心生敬意。向左一转,一条4米宽、2.8公里长的旅游快速通道映入眼帘。路旁绿树成荫,文明标语迎风招展,川南民居风格的院落布局有序,游客们三两成群,欢声笑语,纷纷驻足拍照留念,场面热闹非凡。
江姐村坐落在自贡市城郊东北边缘,面积仅有8平方公里,居民数量不到五千,自然资源极其匮乏。这里的出路距离有3公里,村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70年。往昔的江姐村并无一条水泥路,若要去大山铺镇赶集,需步行一个多小时,村民们难以外出,外界人士亦难以进入。77岁的刘恩鑫老人用干瘪的数字描绘了江姐村人往昔的困苦生活。然而,如今的江姐村已不再有泥泞的土路。还通了公交车!”老人欣喜中露出无限自豪。
在2007年,随着“传承江姐精神,塑造红色故乡”活动的启动,我们地区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为确保该村未来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据“建设文化旅游强村”的发展规划,大山铺镇精心挑选了5名优秀干部加强该村党支部力量,他们携手全体党员和村民,共同完成了江姐村通往市区5公里长的水泥公路建设。此外,通过引进2000多万元的资金和村民的辛勤劳作,新建了江姐汽车客运站和旅游快速通道,并对景区道路和通村(组)公路进行了扩建和硬化,共计21公里。同时,打造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江姐》的影视拍摄基地,设立了永和大学堂,还建成了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川南民俗文化馆以及占地100亩的江姐故居红梅园廉政文化基地。至此,一个出行便利、景点多元、山水相依的美丽村庄初具规模。
江姐村的变革不仅体现在表面,天然气在村民中的普及更被视作一场备受瞩目的“革命”。村民们纷纷感叹:“过去我们只羡慕城里人能用天然气,如今我们农村也能享受到这一便利了!”2014年4月,江姐村启动了首批340户家庭的天然气安装工程,村民王水民激动不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大山铺镇党委政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他们高度重视村民对安装天然气的强烈愿望,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长城石雕公司以240万元的优惠价格,为村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改变。
江姐村在短短数年间,道路畅通无阻,灯火通明,村庄变得郁郁葱葱,房屋也焕然一新……闭路电视、天然气、宽带、自来水等设施纷纷进入村民家中,基础设施得到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也显著好转。村长宋富源如此述说。
富脑袋——劲吹文明新风
改变环境相对容易,而更新观念则显得颇为困难。伴随着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迅猛发展,农村和城市正以不可逆转的势头迅速实现一体化。
江姐村,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导的古老村庄,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不少村民的思想较为保守,受教育水平也相对有限……因此,如何促使村民更新观念、提高整体素质大山铺镇江姐村红牌坊农家乐,成为了推动江姐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挑战。村(社区)党委迅速认识到,若要引领村民共同走向富裕,就必须推动从环境改善到村民思想革新的转变。
于是,又一场“破旧立新”的思想战役很快在该村打响。
江姐村作为全市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充分调动了党员和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在服务群众方面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该村成立了“党员”、“邻里互助”、“巾帼”、“青年”、“老年”五个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深入各组各户、举办村民大会、分发图书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将国家最新的“三农”政策、教育理念、农业技术普及到每家每户。
为了实现脱贫和富裕,村民们主动学习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了,村民们对环境卫生和个人形象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江姐村中,外出求学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家禽四处乱窜、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日渐减少,每家每户的院墙上都挂满了村组颁发的荣誉证书。提及这些“变化”,村民龚秀英脸上洋溢着自豪,自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创建以来,江姐村对“江姐精神”的深层含义和拓展领域进行了深入挖掘,坚持不懈地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广泛树立文明榜样。在此过程中,该村已评选出1500余户“五好文明家庭户”和“十星文明户”,以及120余名“致富带头人”、“贤惠媳妇、孝顺女婿”、“环卫之星”和道德模范。
即便在农闲的时候,村民们也并未闲散,无论是村里的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还是永和大学堂,都能看到他们阅读和休闲的身影。江姐的侄子江子刚亲身见证了这场变革,对其中的艰辛深有体会。在江姐故居修复的初期,有些村民并不赞同,他们片面地认为这只是一场形式上的走过场,为了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和小组长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江子刚认为,现在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为能成为江姐的故乡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他们更是通过实际行动来维护“江姐”这一品牌形象。
鼓腰包——敢拓致富路径
“理念塑造了观念,思维指引了方向”,在过去的八年里,江姐村凭借其持续创新的思维和紧跟时代潮流的观念,成为了推动村庄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渣滓洞”景区周边,余新礼村民开设的“新惠农庄”生意兴隆。“每日需接待百余人,年收入逐年攀升,不仅提供餐饮服务,还增设了棋牌娱乐及免费无线网络,旺季时每日收入超过五千元。”夫妻俩一边忙碌一边向记者透露,农庄今年还计划开展冷吃兔、冷吃牛肉等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以期通过多元化经营方式增加收入。江姐村中,像余新礼那样在家门口就能经营的生意颇为常见,随着江姐村的名声日益远播至宜宾、成都、重庆乃至甘肃等地,村民们自产的水果和野菜已经变得供不应求。
大安区将江姐村确立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村后,该村制定了详细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五园”即红色文化园、科举文化园、民俗文化园、都市休闲农业园、生态园的协同发展布局。在区、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江姐村依托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和现代农业种植,形成了两大主导产业,为村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
江姐村不仅致力于旅游经济的拓展,而且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对土地资源进行了整合,以推进规模化种植。到了2014年年末,该村龙都早香柚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900亩,产值达到了526万元;同时,花卉和名木的种植面积有410亩,产值达到500万元;水产养殖的面积达到300亩,产值约为30万元。雷莉刚刚完成了秧苗的补栽工作,她仍然满怀信心地说:“10多亩的柑橘园,年产量可达到20吨以上,每年出栏的生猪超过200头,年收入达到20万元完全不是问题。”她接着补充道,“无论是零售还是批发,两条销售渠道并行,果实甜美、色泽诱人,销售渠道畅通无阻。”
从偏远封闭的小村庄到享誉全国的文明村,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欣慰。在江姐精神的感召下,江姐村村民凭借勤劳、朴实的品质和拼搏向上的精神,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江姐村模式。村(社区)党委书记温帮群认为大山铺镇江姐村红牌坊农家乐,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是江姐村持续追求变革的核心动力。展望未来,村民们将更有机会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