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23号的于谦祠,纪念明朝忠臣于谦

  • 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23号的于谦祠,纪念明朝忠臣于谦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于谦祠位于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23号西裱褙胡同也曾有过一些名人,除了明朝的于谦、汤显祖,还有现代文学大师何其芳、桥梁大师茅以升……可惜西裱褙胡同目前已经消失,只有于谦祠孤零零地挤在高楼大厦间,成为这条胡同仅有的遗存。

于谦位于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23号

今天说的于谦,可不是相声演员于谦,那是明朝大忠臣于谦。

于谦曾任明朝正统和景泰年间的要员,担任过兵部尚书一职。他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调任京城任职,并在此院中定居。后来于谦遭到明英宗的杀害,英宗的儿子宪宗为他平反昭雪。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朝廷下旨将此院改建为忠节祠,专门用来纪念于谦以彰显对他的表彰。

于谦当下的声名似乎并不显赫,然而他创作的《石灰吟》却广为流传,甚至曾入选小学的教材之中。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祠地处东单交叉路口以东二百米处,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全国妇联旁边,门牌地址为西裱褙胡同23号。近些年城市扩张,西裱褙胡同已经消失。高楼林立之中,一座青砖宅院格外醒目。宅院大门朝南,若不走近便难以察觉。所以尽管周围车水马龙,却鲜有人知晓此地的存在。

于谦祠在楼群中

于谦祠_于谦祠介绍_于谦祠地址

早些时候,我先后四次造访于谦祠,二零二一年还撰写过一篇美篇,所以部分影像资料带有标识于谦祠,初次与第二次探访均未能入内。

2016年第一次去,大门紧闭

2021年第二次去,紧闭大门

门上好像贴着一张白纸

白纸上明明白白写着,开放时间:国家法定工作日

那就是从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时间段,我那天去是星期天,结果白费了功夫,挺有意思的,只听说星期一放假的。

某日前往东单区域处理事务,正值法定工作日,特意专程前往,以为这次可以办成了。

门开了半扇

于谦祠地址_于谦祠介绍_于谦祠

一进大门,“丹心抗节”四个大字跃入眼帘

于谦像

于谦《石灰吟》

第一展室于谦简介

前院

后院

东跨院

于谦祠_于谦祠地址_于谦祠介绍

咨询了相关人员,于谦的故居旧貌已不复存在,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整个院落非常安静,除了我以外,没有其他参观者。

于谦祠的正式称号为“于忠肃公祠”。于谦堪称杰出忠臣与功勋卓著之人,其声望能与岳飞文天祥相提并论。然而,他最终却遭遇了杀身之祸,这一事件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深入探究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于谦之所以成为被杀害的对象,是有着复杂背景的,也就是说,为何是于谦而非其他人遭受了这样的命运。

当年英宗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七月,北方游牧民族瓦剌部落头领也先带兵攻打明边镇大同和宣府,明英宗朱祁镇在年幼时受到大宦官王振误导,带领五十万大军亲自出征,却因轻敌冒进而战败,于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俘,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土木之变”。

消息传来,朝中大为惊动。兵部左侍郎于谦在危难时刻保持镇定,拥立英宗的亲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追尊他为景帝,同时让英宗成为太上皇,第二年把年号换成景泰。于谦很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年十月他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抵御了瓦剌军队的侵袭,在局势危急时挽救了国家。

起初,也先军队向前推进,认为攻占北京为期不远,遭遇失败后情绪低落。后来也先建议和解,邀请明朝官员于谦以及王直、胡濙等人进城商议,把让英宗回归作为交换条件,同时要求获取价值连城的黄金和丝绸。

于谦依据当时状况,主张不应示弱,抵制议和接回英宗。虽然讲究国家安危重于君主个人,但日夜以泪洗面、度日如年的英宗得知此事后,犹如遭雷击般精神崩溃,彻底失去希望。由此埋下了灾祸的种子。当时,各地援军正往北进发,也先勒索失败又遭围攻,最终挟持英宗返回北方。

八月来临,英宗滞留北方已满一年。也先察觉中原并无动荡,便愈发渴望议和,频频派遣使者,提议让上皇归位。朝臣王直等人商议派遣使者前往接驾,景帝闻言面露不悦,言道:“朕本无意继承大统,实乃被众人推举所致。”其意深远,暗示太上皇若返,朕将如何自处,是否还需继续称帝?于谦平静地表示:皇位已经确定,不会再变动,只是从道理上讲应当尽快将他接回京城。万一他暗中策划了什么,我就能追究他的责任。这番话如同给景帝吃了一颗定心丸,表明让他安心执政,不用担心对方会惹麻烦。“虽然上皇确实因此得以返回,但心中并不高兴。”太上皇虽然被接回了,但内心并不舒畅。他暗自想:要不是于谦从中斡旋,我早就回来了!

不过,后来英宗真的复辟了,于谦也真的没什么话说了。

景帝(代宗)起初不愿登基,可一旦坐上皇位便不愿退位。为了坐稳江山,他做了两件不光彩的事:先是废黜了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改立自乙之子朱见济为储君;其次在英宗被放还后,他既不归还皇位,也不优待太上皇,反而将英宗囚禁在南宫,并派重兵把守。这两项举措,无论从情理角度考量,都极不合理,但朝臣们无人敢出声反对。汪氏作为皇后,觉得皇帝的做法不合规矩,多次劝谏反对,但皇帝不听,反而将汪氏废黜了。

当时声望极高的于谦却选择视而不见,并未提出异议。《明史·于谦传》中提到:“皇帝了解于谦的才能,他提出的建议没有不被采纳的”。这说明景帝非常倚重于谦,对其言出必行。倘若于谦出面阻拦,这两件事恐怕都难以实施。这一举动也为日后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多年以后,在南宫幽禁长达七载、备受煎熬的英宗突然重登帝位,景泰年间最受倚重的于谦,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不幸,最终沦为权力倾轧的祭品

于谦的死亡,另有隐情存在。于谦刚正,性格直率,然而有时显得过于强硬。瓦剌军队逼近京城之际,有官员建议迁都南方,以躲避攻击。于谦高声斥责:主张南迁的人,应当处死!不同意意见,为何非要动用杀戮手段?南迁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推荐了石亨石亨不负所托,取得了战功并受到奖赏。石亨内心充满谢意,对于谦说了两句赞美的话,这确实是人之常情,然而于谦当场严厉地批评了他,让他十分难堪,处境十分尴尬。

于谦祠介绍_于谦祠_于谦祠地址

《明史·于谦传》中记录,御史顾躭曾指责于谦权力过于集中,经常插手六部的重要事务并强行推行,表现得如同内阁首辅一般。于谦天生性格刚强,这使得反对他的人逐渐增多。他嫉恶如仇,对待错误毫不容忍,再加上当时他权势极大,动不动就训斥他人,被训斥的人整天都心神不宁。

这最终导致了于谦的性命不保!后来石亨勾结徐有贞策划了南宫政变,这个徐有贞正是因主张南迁而被于谦指责为该杀之人。我不处决你,你就要处决我。成事者王败事者寇,先行动才能占据优势。是否处决于谦,英宗还有些踌躇,表示:“于谦确实立了大功。”徐有贞等人进言说:“不处决于谦,那么恢复帝位这件事就失去了正当理由。”英宗于是下了决心。后人评论说英宗并不想杀于谦,是大臣们要杀,不无道理。

那个关押英宗的南宫具体在什么地方呢?网络上的说法各不相同,有人称它位于南苑,也有人认为它坐落在普度寺。南苑的说法难以采信,因为这座南宫应当与故宫相距不远,而南苑距离故宫足足有三十里之遥,倘若从南苑乘轿子前往故宫,英宗恐怕早已被颠簸得昏头转向了。普度寺地处故宫和王府井的中间地带,与东华门直线距离大约三四百米,这个位置倒是相当适宜。因此作者特意到普度寺探访了两次,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各个方位,发现与预期不符,实际情况和所述内容并不相符。

普度寺(笔者摄于2016年4月)

再次核实得知,英宗被囚禁的地点位于南池子大街南部区域,该处明代时期是南宫的所在地。实际上,南宫也被称作“南内”。明代北京皇城曾存在“三内”的说法,包括大内、西内以及南内,这三处均属于皇家禁地御园。大内作为都城中心,亦称宫城,也就是紫禁城;西内则被称为西苑,相当于现在的北中南三海,并非如今颐和园附近的西苑;南内又名为东苑,大致位置在今日南池子一带。南内,在英宗时期亦称南城。明代末期,南内开始荒废,到了清代,北京皇城中已不见南内的踪影。人们熟悉大内紫禁城和西内北中南三海,却很少知道南内。

朱祁钰将哥哥英宗接到南宫居住,表面上是让他休养,实际上是进行软禁。从此以后,英宗与钱皇后以及众多嫔妃们被困在南宫,彼此依靠着过日子,开始了充满不安的“太上皇”生活。英宗被安置在南内崇质殿内。这座殿宇铺设着黑色琉璃瓦,人们私下里称它为“黑瓦殿”。当时礼部尚书胡濙上书请求让百官去南宫朝拜太上皇的万寿节,景帝没有批准。后来他又请求在元旦时进行朝贺,景帝依然拒绝。不仅如此,景帝还下令禁止英宗离开南宫半步。

景帝这种做法,让那些趋炎附势的太监宫女更加肆无忌惮了。被软禁的英宗不仅没享受到与“太上皇”名号相称的优待和权力,后来连基本的饮食都成了问题。有一天,英宗想要吃喝,光禄寺的官员故意为难,找借口不给。工作人员张泽暗中给英宗送去了食物和饮品。因为这个举动,他后来官至光禄寺卿。皇后钱氏对英宗感情深厚,为人又忠厚善良。在紧急关头,钱氏通过刺绣换取钱财,然后卖掉这些钱,或者向娘家取用一些财物,以此帮助英宗解决日常饮食问题。

炎炎夏日,英宗于园中靠树避暑。有御史为讨好景帝上奏称:“南城(南宫)树木茂盛”。此言暗指太上皇生活优渥,尚可在树下纳凉。此计实在刻薄,昔日天子丧失自由尚且不可,如今连乘凉之乐也被剥夺。景帝随即下令将崇质殿所有树木尽数砍除。英宗闻讯惊恐万分,唯恐自身亦遭株连。

这位皇帝被关押在南宫,处境十分艰难,时刻心神不宁,感觉每一天都格外漫长。似乎只要那位皇帝还在位,他就永远没有解脱的可能。就这样持续忍受了整整七年。然而命运却发生了突变——也该着那位皇帝遭遇不幸,他新立的太子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他再也找不到可以继承皇位的人,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也身患重病,无法处理朝政。形势开始出现变化,

景帝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于谦祠,大臣石亨勾结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策划让英宗重新登基。正月十六日晚上,这些人赶往南宫大门。可是,南宫的宫门非常牢固,始终无法打开。石亨安排人用大木头系在绳索上,组织几十个人一起抬木头撞击门板。没想到门没被撞开,门右边墙壁反而先被震出一个大缺口。大家就借着那个破口蜂拥而入。

此时,正点燃油灯读书的英宗十分惊慌,以为他弟弟终于派人来杀他了。石亨、徐有贞等人上前跪着一起请求太上皇复位。英宗还有些犹豫,徐有贞命令士兵抬出小轿,让英宗马上坐轿,一路快跑前往大内东华门。东华门的守卫见到一队人马深夜要进入皇宫,上前阻拦不允许。英宗毕竟经历过很多事,上前大声喝道:“我是太上皇!”守军慌乱撤离,英宗等人径直进入皇宫来到奉天殿,徐有贞立刻上前将英宗搀扶到龙椅上,同时击鼓撞钟召集所有官员,此刻天色已经亮起,文武百官都误以为景帝要上朝处理政务,徐有贞走出来对众人宣布:“太上皇已经重新掌权了”,朱祁镇对朝臣们说道:“你们因为景泰皇帝身体不适,才迎接朕回来执政,各位还是尽心尽力工作,共同享有太平盛世”,所有大臣都高呼万岁,躺在病床上的景帝听到这个消息,也明白大势已去,只能认命。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于谦祠地址_于谦祠介绍_于谦祠

英宗朱祁镇恢复皇位之后,废黜了景帝,将他改封为郕王,并将景泰八年更名为天顺元年。同时,他下令拘捕景帝的心腹大臣于谦等人。然而,第一个被处决的并非于谦,而是那个告密砍树的小子,他罪有应得!而郕王朱祁钰也因疾病加上惊吓,很快就去世了。

英宗再次登基后,非常怀念在南宫崇质殿度过的日子,于是把崇质殿提升为崇质宫。不过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崇质宫连同旁边的东苑都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到了清顺治时期,人们在崇质宫原来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叫做普胜寺。到了民国初期,欧美同学会拿出两千两银子,买下了这座破败的普胜寺,把它改成了自己的活动场所。普胜寺与普度寺仅一字相异,且相距很近,因此有人把囚禁英宗的黑瓦殿,也就是崇质殿,认作是普度寺。

“欧美同学会”(笔者摄于2021年5月)

“南宫复辟”路线图

明英宗重新登基后,他的儿子朱见深再次被确立为储君。公元1464年,明英宗去世,朱见深接着做了皇帝,定年号为成化,被尊为宪宗。朱见深刚上台的时候,采纳了民众的意愿,为于谦平反了冤案,又恢复了景帝的尊号,因此获得了朝廷和民间的一致拥护,确保了国家局势的平稳。明宪宗确实非常宽容,他不仅为于谦平反,还撤销了对于谦叔叔的指控,重新恢复了他的皇位称号。当年正是这位叔叔废黜了朱见深,还将朱见深的父亲囚禁了整整七年。

又过了一百多年,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1595年,在于谦原来的住所上,朝廷下令建造了忠节祠,并且特意赐给了它“忠节”的匾额。

西裱褙胡同也出过一些名士,比如明朝的于谦、汤显祖,以及现代的何其芳、茅以升等,他们都是这里曾经有名的住客。不过,西裱褙胡同现在已经不见了,只有于谦祠还留在原地,孤零零地夹在许多高楼之间,成了这条胡同最后的见证。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