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知道吗,在车辆众多、行人如织的北京市中心,存在一座四合院,它曾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称作“长安街东西主干道仅存的一处四合院”!不仅如此,这座四合院的前任主人500年前曾挽救了北京城,这个人就是于谦!
这于谦并非德云社那个以抽烟、喝酒、烫头闻名的于谦于大爷,而是500年前明朝的杰出民族英雄,他的事迹被收录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沿着简陋的指示牌前行,我发现了这座被摩天大楼包围、院门口停满电动车的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正式名称为“于忠肃公祠”,民间称呼为“北京于谦祠”。全国范围内共有两座于谦祠,一座位于杭州西湖于谦祠,建于1489年,用作安葬于谦的场所;另一座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始建于1466年,并且是于谦生前居住过的宅院原址。
史书记载,"北京于谦祠"最初建立于明朝成化二年,它是由位于西裱褙胡同的于谦故居改造而成的建筑。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西裱褙胡同被完全拆除,只有这座于谦祠(旧址)得以保留下来。1984年,这座建筑被北京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实话,“北京于谦祠”的规模并不可观,外观也丝毫看不出是历史悠久的古迹,完全是后人重新搭建的仿古构造!尽管前往“北京于谦祠”游览无需支付入场费,可要是没选对光顾的时机,就会像我那样空手而归,一无所见!
我到了“北京于谦祠”,时间已过中午一点,却发现祠堂的入口紧闭。看守的人正专注地摆弄手机,对我说现在是午休时段,建议下午两点半后再来。我无意中碰了碰祠堂的窗户,玻璃上积着很厚的灰尘。
通过和工作人员交流,我才明白,当初在拆除西裱褙胡同时,这块地方被指定给了农业银行,因此“于谦祠”曾经一度是农业银行不对公众开放的一个“内部场所”,现在这里的员工,实际上还是农业银行的临时派驻人员。
临近午后两点半,管理人员总算开启了祠堂的门扉。依照预料,里面并无什么贵重藏品,仅有于谦的画像、楹联,以及若干展现其生平的图文资料。即便如此,此情此景,仍旧让我心生敬畏之情。
于谦确实曾力挽狂澜于危局之中,在那个年代拯救了京师!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却遭遇蒙古骑兵,不幸被俘获,这次事件被称为“土木堡之变”。蒙古军队随即南下,兵临北京城下,朝廷官员甚至提议迁都南京,大明王朝当时处境岌岌可危!
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挺身而出,负责统筹指挥于谦祠,坚决主张固守北京城!他随即带领军民,在西直门、德胜门、彰义门(现广安门)等处,顽强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这场战役因而名垂青史,被称为“北京保卫战”!如果不是于谦的顽强坚守,北京城恐怕早已落入蒙古骑兵之手!
历史却常常充满戏谑,于谦竭尽全力将明英宗救回,但最终却遭到这位糊涂皇帝以“谋反罪名”杀害!史册上明确记载,这位清正廉洁的于谦被抄家时,家中仅剩一座破败的四合院,连一件有价值的物品都未能搜获!
心碎!五百年前于谦用生命守护了京师安全,五百年后他的宅邸祠庙深陷高楼林立的建筑群里鲜有人知,平日里更是罕有后人专程前来祭拜!据管理人员介绍:“于谦纪念地”如今被定性为官方的道德宣导场所。
尽管鲜有访客到访,我在访客留言册中却看到这样一行字:为官者须效仿于谦,粉身碎骨亦无惧,务必将清白留在世上。自古以来,这始终是众人的美好期盼。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