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古戏台遗存丰富 爱看戏的宁海人全年好戏不断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宁海县梅林街道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上演出地方戏。普查后不久,宁海公布了第一批祠堂庙宇建筑为县文保点,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宁海县深甽镇岭下村胡氏宗祠古戏台的精美牛腿雕刻。宁海县西店镇崇兴庙古戏台局部建筑木雕构件。如今,宁海县新建戏台10余处,既传承了古戏台的精髓,又满足了新时代百姓赏戏的现实需求。

宁海县梅林街道五松村朱氏宗祠古戏台匾额。

李广华 车永波/文

徐培良 李广华/摄

现代生活多元化,从整体上来讲,看戏的人少了。

古代戏曲的璀璨光芒,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今网络视频相媲美,它曾是古人增长见识、丰富生活的关键途径。戏曲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遗产,包括多样的剧种、丰富的剧目、精彩的桥段、鲜明的角色、古老的戏台、精美的服装以及独特的招式,这些都成为了我们极其珍视的文化财富。

宁海县梅林街道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上演出地方戏。

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_宁海县古戏台保护_宁海古戏台文化

宁海人喜好戏曲,这一点声名远扬。在那沿海的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正戏、夏戏、重阳戏、十月戏、冬戏等多种形式,种类丰富,演出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年度。村里无论发生大小事务,都会邀请戏班前来表演,连续数日欢歌笑语,使得大人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欢腾。

宁海县,依山傍海,拥有超过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便享有“戏剧之乡”的美誉。清代宁海诗人王梦赉曾赋诗赞曰:“元宵佳节上演戏剧至春末,兴致勃勃不妨天天观赏。都说辛苦劳作年复一年,然而三季辛勤只为那一刻欢愉。”这首诗,深刻表达了宁海人对戏剧的深厚情感和痴迷态度。在辛勤劳作之余,他们以戏剧为精神食粮,观赏演出,放松身心,愉悦心情。那别具一格的歌声,将一部部跨越时空的传奇故事串联起来,回荡在戏台那装饰华丽的藻井与梁柱之间。

戏曲繁荣昌盛,戏台随之兴起。在宁海,戏台多选址于祠庙之中,通常包括主台、后台、观景楼以及藻井等部分,成为祠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至今日,它们依旧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

自宋元时期开始,戏曲便与浙东地区的民间风俗紧密相连,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祭祀社火,还是红白喜事等群众聚集的场合,都难以缺少戏曲的参与。在这些场合中,那些唱段和唱腔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知识、规范行为、提升人们的素养,以及提供娱乐休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众热衷于观赏戏曲,因此戏曲行业蓬勃发展,宁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平调、木偶戏、独角戏以及说书卖唱等多种戏剧形式。随着戏剧的兴盛,与之相关的各个行业也日益繁荣,为戏剧服务的各类门类也随之增多。自明清时期起,宁海涌现了众多本地的戏曲创作人才,无论是撰写剧本的,还是编曲的,亦或是导演,各类人才一应俱全。《镜里花传奇》这部由清代长街岳井的蒋楂乡先生所创作的作品,在昔日广为流传,对几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旧是宁海人民的自豪所在。

在鼎盛时期,宁海县戏台数量超过六百座,遍布各个村落,甚至有些村子拥有两座或三座戏台。那些愿意出资举办戏班的家庭充满热情,而民众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有人偏爱平调,有人则想观赏木偶戏,萝卜白菜,各有所好。一旦发生冲突,单凭一个戏台显然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宁海,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共计125座,其中国家级单藻井戏台有112座,二连藻井戏台10座,三连藻井戏台仅有3座,更有37座戏台被认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因而成为全国古戏台保护状况最为理想的县份之一。

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藻井。

宁海古戏台文化_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_宁海县古戏台保护

数量众多之外,宁海古戏台还拥有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的另一显著特征,尤其是戏台藻井部分,更是声名远扬。多数宁海戏台都配备了藻井,尤其是西店镇崇兴庙、梅林街道胡氏宗祠以及西店镇孙氏宗祠的古戏台,它们的三连藻井戏台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戏台的构造华丽、雕刻精致、彩绘斑斓,在国内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戏台配有藻井,虽在其他地域亦偶有所见,然如宁海这般密集分布、工艺如此精湛的实属罕见。宁海戏台的建造完全采用精致木料,通过巧妙榫接组合而成,结构设计合理,工艺水平极高,雕刻与绘画技艺精湛,使得戏台成为祠庙建筑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戏台之上,密布着小巧的斗拱,它们螺旋般地向上攀升,底部宽阔顶部狭窄,直至顶端,构成了一个藻井。因其外观与民间编织的鸡笼相仿,人们便生动地将其命名为“鸡笼顶”。这看似普通的构造,在古代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却发挥着吸音和共鸣的双重作用,能够将声音汇聚,使之凝聚而不散开,实现了拢音的效果。人们常说的戏曲“余音绕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鸡笼顶”的贡献。

古戏台的构建工艺独具匠心,普通木匠往往不敢轻易涉足这一既非门又非窗、亦非箱柜的技艺领域,唯有技艺高超的师傅才有胆量承接这等“精细活儿”。在戏台建造过程中,鉴于工程规模庞大、品质标准严格,宁海人便独创了一种巧妙的方法,他们聘请了两组木工师傅,将工程细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组师傅在保持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各自独立施工,相互竞赛,当地人称这种施工方式为“分作做”。技术的优劣,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便知”,待到戏台建成,一比高下立见分晓。技术高超的,自然会有人邀请;而技术稍逊一筹的,门庭便会显得冷清。

在宁海现有的十个国家级保护戏台中,其中六个戏台运用了“劈作做”的建造技艺。不仅木工技艺独到,彩绘、雕花板等细节部分也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准。即便是戏台上的匾额,也有的以中轴线为界,两侧的工艺风格迥异。若非专业人士的指引,外人对这一巧妙设计往往难以察觉。人们常言“戏中藏戏”,而宁海的古老戏台,每一处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元素。

工地相邻,工人各司其职,叮叮当当的施工声此起彼伏,师傅的严厉指令亦能穿越空间传至对面,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若非技艺高超,师傅之名难以立足,宁海之所以历来盛产优秀工匠,道理在此。

那些散布在乡村宗祠中的戏台,曾一度并未受到人们过多的关注。毕竟,历经岁月的洗礼,时代的变迁,戏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戏台也陷入了难以维系的困境。有时,一场台风会吹倒支架;有些雕刻精美的构件,则成了不法之徒觊觎的对象……当时,众多戏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1999年年末,宁海地区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保护古戏台的紧迫性。恰逢浙江省正在进行文物普查,并要求迅速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立刻将古戏台纳入考虑,迫切要求将其列入保护名单。然而,这一举措遭到了部分人的质疑,有人认为戏台位于祠堂、庙宇之中,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对戏台作为文物的身份表示了怀疑态度。

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_宁海县古戏台保护_宁海古戏台文化

普查结束后不久,宁海县便宣布将首批祠堂庙宇建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举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许多人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样的举措有效地保护了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见。

究竟如何实施保护?他们离开宁海,前往戏曲文化兴盛的绍兴市区以及新昌县、嵊州市等地寻求经验。绍兴的“水上戏台”保护成效显著,为他们注入了巨大的信心。那么,如何找到一个能让各方都满意的切入点呢?祠堂、庙宇、戏台均为古建筑,亦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妥善保护。由此,“宁海古戏台”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使得整座建筑如同穿戴一顶共同的“帽子”,通过使用统一的标志,不仅保护了戏台,还解决了祠堂、庙宇等在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理解深刻,实践便有了明确的目标。紧接着,宁海县政府对外发布了1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其中包括崇兴庙、双枝庙、皇封庙、邬氏宗祠以及胡氏宗祠等五座祠庙,这些祠庙之所以被纳入,主要得益于它们戏台的独特构造。此外,县文物办公室还公布了26个县级文物保护点,其中10个是祠庙建筑,而戏台则是这些保护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申报“国保”的戏台过程并非毫无波折。申报条件相当苛刻,戏台多位于偏远山村,相关资料稀缺,记载不多,且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物保护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努力搜集必需的资料。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拨款资助,专用于古戏台的修复工程。

2006年5月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等共计10座宁海古戏台,以联合申报的形式,被正式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批古戏台成为首批获得整体保护的“国保”单位,其中10个分布点位的古戏台,成功填补了宁海县境内尚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白。

宁海县深甽镇岭下村胡氏宗祠古戏台的精美牛腿雕刻。

宁海古戏台历经四级跨越,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升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先是成为县级文保点,随后升级为县级文保单位,再进一步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最终实现了飞跃,荣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称号。

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_宁海县古戏台保护_宁海古戏台文化

宁海这座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孕育了方孝孺、柔石、潘天寿等众多文化英才,其文化积淀极为丰富。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录中,竟是由古戏台这一建筑类型首先打破了零的纪录。

宁海人骨子里对戏曲的喜爱,早已成为他们的文化传承。据传,宁海某深山村落计划邀请戏班前来表演,然而村民对戏班的情况并不了解,于是派遣三叔公前往城里进行考察。恰逢城内戏曲表演进入高潮,扮演关公的演员在匆忙中犯了一个错误,上台前忘记佩戴髯口。这时,扮演诸葛亮的演员灵机一动,高声吟诵道:“关平啊,你父亲为何未至?”关公这才察觉到自己的失误,急忙回应道:“哎,我这就去请!”他迅速跑回后台,戴上胡须,再次登台亮相。

村里请来了戏班,戏幕拉开,却不见了之前的剧情。三叔公怒火中烧,觉得戏班是在欺凌山里人,坚决要求对戏班进行惩罚。

宁海人坚韧不拔,行事总是如此认真。在保护古戏台一事上,他们同样毫不含糊。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十数载。那些对宁海古戏台了如指掌的周边县市文物保护工作者,目睹宁海古戏台的保护状况如此优良,纷纷前来学习,不禁感慨:“我们这里的戏台原本比你们多,若当初也能像你们这样保护,就好了。然而,这些年,我们的一半戏台已经消失,现在已无法与宁海相比。”

古戏台得以完好保存,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古建筑亦得到了妥善维护,它们在宁海人的心目中成为了珍贵的“瑰宝”。

为了确保长期的保护,经费问题不可避免。在2019至2020年间,国家为古戏台修缮项目划拨了1616万元文物专项基金。到了2024年,宁波市也拨付了35万元用于文物保护。此外,宁海县财政部门每年都会投入30万元作为文物专项资金的投入。

宁海县西店镇崇兴庙古戏台局部建筑木雕构件。

这座历经风雨的古戏台,尽管年岁已高,却已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保护体系。监控设备、热成像技术、红外探测器、报警系统、安全预警机制以及后台感应技术等先进手段被广泛运用。县数据服务中心、县文物保护单位和乡镇街道的保护点实现了互联互通,全天候进行实时监控。作为“国保”单位,它已经实现了对文物的“三防”措施:人员防护、实物防护和技术防护。消防工程、火灾监控以及火灾报警等安全措施均已得到落实。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在古戏台的保护工作中实现了和谐交融。

宁海古戏台文化_宁海县古戏台保护_各地祠堂 牌坊资料

古戏台象征着一种艺术,承载着文化延续的重任,现正受到妥善的保护,不再如同往昔那般遭受无度的滥用。

几年前,岔路镇下畈村新建了一座戏台。据村里的负责人介绍,之前的戏台拥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它已经无法抵御风雨的侵蚀。此外,老戏台的场地空间有限,无法满足现代戏剧在声光电气方面的需求。新戏台的面积显著增加,并且新增了藻井装饰,整体看起来更加壮观。昔日,祠堂之门上绘有护法金刚等民间信仰的图画,其面容凶狠,令孩童望而生畏。而今,门上所绘为福禄寿等吉祥形象,显得更为和善。新戏台的使用则无任何限制,台上传出的“咿咿呀呀”之声,在村子上空回荡。

新建的戏台承建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的传承人葛招龙之手。这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在2022年凭借其木雕作品《人生·戏台》荣获了我国民间文艺领域的最高荣誉——“山花奖”。

宁海被誉为“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这一称号已成为其崭新的标识。该县近期新建了超过10座戏台,这些戏台不仅继承了古戏台的精华,还迎合了现代民众观赏戏曲的实际愿望。这些新戏台占地面积宽敞,集声光电音响效果于一身,既保留了古戏台的独特风格,又具备了现代戏台的功能,完全能够承担起新时代的使命,演绎出古今中外的精彩故事。

人们将戏剧表演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融合,达成了场所用途的灵活转变,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新编剧目,都能在旧戏台与新的文化中心中自由上演。戏剧表演涵盖了面向农村的公益演出以及村民自行组织的演出,全县超过百个村落都设有古戏台,每个村子每年至少举办一场戏剧活动,通常持续三天,每天演出五场。换句话说,全县每年至少会举办五百场戏剧演出。

西店镇崇兴庙古戏台的后面,悬挂着一方匾额,其上黑底金字的书写格外引人注目,匾额上镌刻着:“学友慷慨捐资,举办义演活动,已持续二十余年,村民对其深感崇敬。”

石学友这位村民身份特殊,他是一位企业家。自二十多年前开始,他一直慷慨出资,邀请剧团或戏班子前来表演。无论是越剧还是宁海平调,只要村民们喜欢,他都会请来。而且,演出往往持续五天之久。每当剧团登台表演,周边村庄的村民也会纷纷前来观看。他们不仅能够获得理想的座位,还能在台上欣赏到演员们的唱念做打,而台下则是欢声笑语不断。

古色古香的戏台座座,饱经风霜岁月,为民众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如今,经过保护、修缮、拓展以及新建,戏台正在续写着崭新的故事。“你唱罢我来登台”,新旧戏台相承,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再次在梁柱和藻井之间悠扬地回响……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