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核心提示
泉州市侨联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泉州是国内重要的海外侨民聚集地,目前有超过九十五万的泉州裔海外同胞散居在总计一百七十多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这些侨民遍布各地,他们的故居不仅是海外文化在当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维系远在海外的游子与家乡情感联系的桥梁。
最近,泉州小山学堂的“泉州学·文史系列”活动邀请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梁春光,他做了题为“泉州华侨民居探珍”的演讲。这篇文章依据演讲内容和可靠的资料,仔细研究了泉州华侨民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侨乡的情感,并分析了华侨建筑的独特之处。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文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中西合璧 形制格局的创造性融合
泉州侨乡宅第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东方与西方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生硬的堆砌,而是源于海外游子对两种文明透彻认知后实施的美学创新。
华侨民居杨家大楼“六也亭”体系完整,融合多种建筑风格。
晋江金井镇有许多“番仔楼”华侨住宅,它们非常醒目。这些房子把闽南传统的“五间张”构造和南洋商业建筑的作用融合得很好。下面一层通常做成拱形柱廊式商店,这种样式很像是东南亚殖民时代骑楼建筑的风格泉州鲤城亭店杨氏宗祠,既能应对南方多雨的天气,也能满足做生意的要求;上面一层则还留有闽南住宅的常见样子,屋檐上翘成燕尾形状,红砖墙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亮。这种空间布局,形象地展现了华侨的居住模式,他们先到南方谋生,然后回到家乡建造房屋。
陈光纯的住所建筑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特色,现在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泉州晚报社资料图)
鲤城区陈光纯的宅邸,始建于1912年,堪称东西建筑手法交融的杰作。根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文献资料,该建筑的外部呈现显著的欧洲古典建筑特色,罗马柱式与拱券结构的组合显得格外宏伟,窗框部位装饰有精致的西洋雕刻图案。而其内部空间则完整保留了闽南地区传统的院落构造:“一进三开间”的采光天井,厅堂两侧对称设有配房,主厅正中摆放着供奉先祖神位的牌位。这座老宅里的木雕装饰,运用了闽南地区特有的髹漆贴金手法,而楼道的扶手栏杆,则选用了那个年代领先水平的铸造铁件泉州鲤城亭店杨氏宗祠,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展现了海外游子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本土习俗的尊重和延续。
石狮景胜别墅
石狮的景胜别墅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交融现象。根据石狮市文物保护中心提供的文献记载,这座别墅的名称寓意着如画的景致,其设计构思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院落规划完全依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主要建筑朝向北方,两侧的附属建筑呈对称排列。然而,门楼的设计却非常大胆,使用了巴洛克风格的山墙装饰,上面雕刻着西式的卷草纹样以及中国传统的“福禄寿”星图。这种表面看似互相抵触的搭配,实际上反映了海外侨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科技知识为工具”的生活态度。
南安林路大厝堪称又一项建筑精品。依据《南安华侨志》所述,林路先生在新加坡建筑领域声名卓著,他将国外习得的建筑思想与故乡传统工艺巧妙融合。建筑外观沿袭了闽南红砖风格:砖石相间,白墙点缀,屋脊高耸如燕尾,墙头装饰别致。内部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单层住宅的常规,两侧附属建筑均建为两层,这种采用多层结构的做法显然带有西方建筑的印记。特别之处在于,大厝所用的地砖皆由南洋经海运运抵,那些绘有缤纷釉面花纹的砖块,为这处传统建筑注入了别样的风情。
地域特色 多元包容的建筑表达
泉州范围辽阔,各个县份的侨乡住宅风格多样,这种区别充分展现了泉州侨民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
安溪县蓬莱镇胡氏家族的白头格大厝群,是当地非常出名的建筑群。根据《安溪县志》的记录,这个建筑群是在清光绪年间开始建造的。整个建筑群花了三十多年时间才完全建成。它采用了非常少见的马蹄形布局方式,周围有八九栋房子,它们分布得井井有条,围绕着中心广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厢房的墙面上有贝壳拼贴的装饰,这种工艺是从菲律宾吕宋岛传来的,是华侨带回来的南洋技术的证明。当地传统歌谣唱道,若有白发老人居住,便无破败房屋;若有完好房屋,便无新婚的年轻媳妇,这生动地展现了该建筑群的重要意义。
安溪龙涓乡的联芳楼和德美楼,体现了华侨对传统土楼格局的改进。根据安溪县博物馆的研究资料,这两座由印尼侨民兴建的土楼,改变了闽南沿海地区以红砖为主的建筑习惯。联芳楼是圆形的双圈构造,外圈有三层,每层有二十四间房,三楼的外沿布置了突出的楼斗以便观察;德美楼则是方形的单圈建筑,只有两层,并且是通廊式的布局。奇特的是,依据《安溪华侨志》所述,那两座土楼的所有者原先为左右邻居,彼此间存在竞争心态,一方兴建了双层楼阁,另一方便建造了三层楼阁,这种相互竞赛催生了与众不同的建筑风貌,同时也展现了侨民显著的竞争心态。
枪楼具备强大的防御功能
永春地区的“枪楼”式民居风格独特。根据当地文保单位掌握的情况,这类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房屋,突出表现为坚固的防卫构造。其墙基宽厚,一般有1.5米高,二楼位置设有瞄准窗口,顶层搭建了环绕的观测平台,少数还安装了原始的预警装置。这种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建筑模式,深深植根于永春侨民多在东南亚从事矿业且时常遭遇盗匪侵扰的过往经历之中。根据《永春县志》所述,1923年,当地侨民筹款建造了七座炮楼,这些炮楼是守护家族平安的关键设施。
装饰艺术 洋为中用的视觉语言
泉州当地华人建造的房屋装饰非常独特,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很多装饰图案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华侨早年在民居拍摄的照片
南安蔡氏古民居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其石雕工艺水平令人瞩目。国家文物局档案资料表明,该院落内的二十四孝石雕作品,每幅画面都融合了西方的透视原理,人物服饰的雕琢借鉴了罗马雕塑的"湿衣法",使得形象更显逼真;背景山水的表现则延续了东方绘画的空灵手法,二者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门墩石上的“鹰球”图案,展现雄鹰紧攥着地球的南洋殖民地徽章形象,蕴含着“志存高远”的中国式寓意,是海外侨民文化归属感的视觉符号。
陈光纯故居的装饰非常细致入微。那里的铸铁窗花都是从英国利物浦购入的,但图案却是按照中国传统“卍”字不到头的吉祥样式来设计的。这种“外国材料、中国纹样”的做法,体现了华侨对异国材料的巧妙利用。这些铸铁构件在泉州潮湿的海洋性气候里,经过百年时间依然没有生锈,制作工艺实在令人惊叹。
南安眉山乡的李功藏故居以色彩斑斓的玻璃窗著称。该处玻璃全部购自新加坡,上面绘制着“郭子仪拜寿”之类的传统中国故事图案。阳光穿过这些彩绘玻璃,在地面上形成绚丽的光斑,使闽南传统大宅更显神秘氛围。李功藏特意嘱咐匠人,务必按照中国年画的布局方式来设计图案,从而达成了东方与西方艺术手法的和谐统一。
鲤城区“九十九间”以“中轴对称、多层进深”为特色
洲紫新筑位于晋江金井镇,始建于1915年,其砖雕技艺十分精湛。晋江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调查,发现这座被称为“九十九间”的宏伟建筑,门楣上的砖雕作品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场面和荷兰风车形象并置,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东西合璧”装饰风格。雕刻师傅们巧妙地融合了深浅浮雕两种技法,让画面层次丰富,几乎如同画作一般,这种新颖的表现方式在当时非常罕见。
历史记忆 家国情怀的生动见证
每一处侨民居所都凝聚着侨民过往,承载着先辈们拼搏不息、忠诚故土的动人经历。
鲤城区林基灶洋楼内藏有一份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即1913年由孙中山先生亲笔授予的“三等有功章”表彰状。根据福建省档案馆所载资料,林基灶先生担任过菲律宾林氏宗亲会首任负责人,曾大力支持辛亥革命活动。他开设的昆山、长城石雕公司看似寻常商业,实则成为同盟会在南洋地区的核心联络据点,为革命事业提供了众多资金与物资援助。这份奖状见证了华侨对祖国革命事业的贡献。
在晋江龙湖镇福林村的许经语古厝,人们找到了一张1937年面世的救国公债。这张由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签发的债券,虽然面额仅为“国币五元”,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时期,海外侨胞积极购买救国公债,许经语先生不仅自己参与购买,还积极号召侨民捐款捐物。这张债券充分展现了华侨的爱国热忱。
红砖上“一致抗战”铭记历史
南安石井镇谢瑞生故居见证了令人痛心的抗日战争历史,墙上有四个大字“一致抗战”,书写得非常有力。厅堂的梁柱上雕刻着二十四句的长联,记述了1945年菲律宾华侨被日军残害的恐怖事件。谢瑞生先生在尸体和血迹中逃出来接受治疗,活下来之后特意在老家刻下这些文字,把个人的不幸转变成了国家共同的记忆。这些石刻是宝贵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宣传的鲜活范例。
华侨民居施工图纸
海外侨胞的故居同样是远在异乡的游子追思先辈、探寻根脉的关键凭证。大约十年以前,新加坡当时的教育部主管傅海燕女士借助泉州相关机构的协助,经由对照祖居的建筑风格和家族谱牒的记录,最终证实了通政巷里的一座红墙老屋确为其故乡所在。傅海燕深情地表示:那些陈旧的房屋构成了我们与先人的纽带,倘若被毁坏,回归故土的路径便会中断。同样,永春蓬壶镇的一位海外侨民后代,依据祖母“祖籍地有座红砖房,房前长着一棵老榕树”的讲述,通过反复探寻,最终找到了家族故居的所在。这些确凿的事例,充分显现了海外侨民祖居地对于维系游子与故土情感联系的独特价值。
相关链接
守护侨厝 守望乡愁
活动当天,参与者在交流环节纷纷表达看法。部分人将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守护行动相结合,阐述个人见解;另一些人则借助祖辈建造房屋、亲属捐献店铺等生活片段,串联起海外游子热爱祖国故乡的感人经历。
侨乡文化传承与精神守望
这些侨乡老宅由红砖和白石构成,它们是泉州民众远赴南洋的历程记录,也是其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泉州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文卫在相关场合阐述了此点。此类建筑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物质形态来看,这些建筑体现中外元素结合,包含闽南地区的红墙白瓦、精美梁柱装饰,也采纳了南洋及西方的建材与设计手法,中山路部分店铺的廊柱式建筑,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实例。
从文化角度而言,古民居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其中既有名人的书法墨宝和题字,也有西方的装饰风格,这体现了华侨具有不忘本土又胸怀全球的文化气度。张文卫指出,建筑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精神尤为难得。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期间,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众多华侨有的捐资兴建学校医院,有的设立教育基金会,将重视读书的传统观念融入建筑的本质之中。
关于古宅的维护情形,张文卫说明,泉州市正在推行“刺桐侨宅”维护运用三年计划,到现在已经搜集了一千六百多座老房子的名字,其中六百多座有完备的文献记录可查,他主张:提及华侨精神,实际上是在阐述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文化传承。期待借助对老宅院的考察与维护,使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的理念在新时期得以延续,这既是对侨乡过往的负责,也是对前景的保证。
跨越重洋的桑梓情怀
演讲场合,来自加拿大的华裔蔡慧楠谈及家族同祖国的深厚联系,话语之中饱含深情。
蔡慧楠提及,其菲律宾的亲属在经济困难时决断变卖经营场所,将所得用于援助故乡发展。亲属们系唐山人氏,表示要为家乡发展出力。这番真切的话语,是先辈对子孙的谆谆教诲,亦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故土情结。他追忆起祖母当年在晋江置办两亩地建造居所的情景:七百多元在当时并非小数目,祖母曾言若不在此安家便不瞑目。现在,那座包括8个主屋和20多间附属房舍的宅邸,即便部分空间闲置,依旧作为家族源流的物质证明留存着。他另讲到一位来自晋江的侨民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此人常在凌晨四点开始打扫厕所、收拾废物,把别人抛弃的衣物清洗完毕再拿给亲属。彼时此类行为很普遍,虽然现在不再必要,但那份诚意一直未曾改变。蔡慧楠深有感触地说,他们也许在国外定居,可根基始终在唐山,这是毋庸置疑的。(谢伟端)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