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德胜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之一,地处内城北墙的西边,和内城北墙东边的安定门遥遥相望,二者一起突显了京城中心轴线的尽头,也就是钟鼓楼所在的位置。德胜门由城楼、箭楼和闸楼相互连接,形成了完整的瓮城,组成了一个完善的军事防御系统。在明清两个朝代,凡是出兵打仗,都必须从德胜门出城,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依靠德行来取得胜利。
现在只剩箭楼,它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的最南头,北二环路德胜门立交桥的北面。这里不包括重新建造的永定门城楼和西便门东碉楼,德胜门箭楼、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北京内城西南角楼,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外城里现存的四座城楼建筑。
德胜门最初建于明朝正统四年,即1439年,后来在万历二十年也就是1592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到了清康熙十八年,也就是1679年,又进行了整体重建。到了1915年,为了修建环城铁路,横穿了瓮城,结果瓮城和闸楼都被拆除了,这样一来,箭楼和城楼就分开了。1921年,城楼因为梁架腐朽,在内城的九个城门中第一个被拆除,只留下了城台和城券门。
德胜门外西北侧及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的日军士兵(1900年)
德胜门外东北侧(1905年)
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瓮城后的德胜门城楼东北侧
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瓮城后的德胜门箭楼西南侧
德胜门城楼东侧及城台上正在野餐的外国人(1919年)
1921年城楼被废后,德胜门外东北边那个地方,在1921到1924年这段时间里
1951年,政府投入资金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了维护工作。1955年,城台和券门被移除。1964年,在建设地铁2号线期间,德胜门两侧的城墙连同内城城墙几乎被彻底清除,而德胜门箭楼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1979年,原本计划拆除箭楼,但由于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向陈云副主席写信请求保护,箭楼最终得以保全。同年,德胜门箭楼被正式确立为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对德胜门箭楼实施了全面的修复工程。1982年完成了整修工程,场所开始接纳访客。1992年重新建造了瓮城之中的真武庙。1993年于德胜门箭楼处建立了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并对其开放。2001年在真武庙外围墙的东边和西边,分别增筑了三间守卫用的房屋。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德胜门航拍图(1959年)
德胜门箭楼西南侧(修复前后)
清代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城门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建造,内城的城门规格比外城的要高一些。外城的城楼中,只有正南面的永定门城楼在清乾隆三十一年的时候,改建后的规格才变得和内城的城楼一样。
城楼是三层歇山顶的双重楼阁式建筑,屋顶铺设灰筒瓦,边缘点缀绿琉璃瓦,并且装饰着绿色琉璃瓦的脊兽;正阳门的城楼有七开间,其他城楼都是五开间;城台上的券洞顶部是拱形门洞。
内城箭楼顶部采用重檐歇山式样,正面布局七个开间,后方连接五个开间的抱厦,整体建筑分为四个楼层,每层均设有箭窗;正阳门箭楼正前方中央位置设有入口,其余所有箭楼的正面都没有设置门洞。
瓮城从南到北的宽度在62米到117米之间,从东到西的宽度在62米到108米之间。瓮城的城墙高度和普通城墙差不多,但墙身比较薄,墙外侧设有女儿墙,墙内侧则有垛口。正阳门的瓮城有东、西两个门洞,其他瓮城只开一个门洞,这样更方便防守。每个门洞上方都建有门楼,并且安装了重达千斤的落闸。
内城城墙总长度将近二十四公里,墙体高度介于十点三至十二点二米之间。北面城墙顶部宽度在十七点六至十九点五米之间,底部厚度达到二十四米。因为北城墙是最近修建的,并且直接面对北方军事进攻,所以最为坚固壮观,厚度比南城墙超出三到四米。外城城墙总长度大约为十四点四一公里,墙体高度在六点一至七点七米之间。
从北京内城西北方位的高空朝东方向观察,内城北墙的西端部分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城墙基座,它的左边是北太平湖,远处的德胜门箭楼(1946年)的轮廓模糊可见
德胜门城楼有五个开间,东西方向宽27米,南北方向深12米;屋顶采用灰筒瓦,绿色琉璃做边饰,是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式样,戗脊上有七个走兽;楼下有24根檐柱,楼上则有16根檐柱。城楼和城台加在一起总高度达到36米,城台本身宽度为31.5米,深度是16.6米。
德胜门城楼东南侧(1901年)
德胜门城楼东南侧(1910年代末)
德胜门城楼西南侧(1901年)
德胜门城楼北侧(1910年代中后期)
德胜门箭楼朝南背北,整体构造包含城台与楼身两个单元,总高度达到31.9米。城台东西方向长度为39.5米,垂直高度为12.6米。
德胜门箭楼东北侧(1920年代)
德胜门箭楼东侧(1921-1924年间)
德胜门箭楼西侧(1930年代中前期)
德胜门箭楼西北侧(1950年代)
这座建筑包含主体和附属结构两个部分,整体平面呈现“凸”字形轮廓,总高度达到19.3米,从前到后横向距离为19.6米;主体建筑采用灰筒瓦覆盖,边缘饰以绿琉璃材料,具有重檐歇山顶样式,横向展开七个开间,东西方向最宽处34米,纵向深入三个开间,南北方向深度为12米;附属结构同样使用灰筒瓦和绿琉璃边饰,但采用单檐歇山顶设计,横向五个开间,东西方向25米宽,纵向仅一个开间,南北方向7.6米深,附属结构的底层南侧设置了三座过梁式大门,直接通往城台位置。
楼内主要支撑柱同关键横梁,以及部分斜向梁与空中横木,彼此结合,将内部区域划分为四个层级,每个层级周边都设有箭眼,总计八十二个,从北面看有四十八个,东西两面各分布十七个
德胜门瓮城形状近似长方,北面带有弧度,南北距离达到117米,东西跨度为70米。这座瓮城的规模远超其他城门,其箭楼与城楼之间的间隔,比西直门和安定门分别多出将近50米,这也是德胜门箭楼得以留存的关键因素。1960年代,当环城地铁(2号线)建设时,由于德胜门箭楼位置较为偏远,不会妨碍地铁和二环路工程德胜门箭楼没门怎么进,因此最终被保护下来。
《乾隆京城全图》上的德胜门瓮城
德胜门瓮城外东北侧
德胜门瓮城外西北侧
在东边的月墙位置设有闸楼,它拥有灰筒瓦硬山式样的屋顶,楼内安装有千斤闸,主要作用是作为进出瓮城的必经之路。
德胜门东闸楼东南侧
德胜门东闸楼东侧,透过门洞可见祈雪碑亭(1885年)
明清年间,北京内城九座城门瓮城之中,每处都按规矩设立了庙宇,民间曾有说法称“九门十庙”。德胜门与安定门的两座庙宇是供奉真武的,它们都建在箭楼正中央。其余七个城门的瓮城内也设有庙宇,但多为关帝庙,唯独正阳门的瓮城里还额外有一座观音庙。至于外城的瓮城区域,则没有建造任何寺庙。
德胜门瓮城内箭楼南侧的真武庙及庙前影壁
真武庙前影壁(1921-1924年间)
真武庙正殿(1921-1924年间)
被毁坏的真武庙(1953年)
德胜门瓮城北边中间位置设有真武庙,大约在1930年时候损毁,于1992年再次建造完成。
1992年修复的真武庙正殿及钟楼、鼓楼
瓮城西边建有一座祈雪碑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亭中树立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诗碑,从此“德胜祈雪”便成了京城的一大名胜,这座碑亭的构造是用黄琉璃瓦覆盖的重檐四角攒尖顶,碑亭和碑大约在1920年代损毁殆尽。
拆除瓮城前的祈雪碑亭东南侧(1910年)
拆除瓮城后的祈雪碑亭东南侧(1915年)
祈雪碑亭南侧(1916年)
瓮城将城门楼、箭楼、闸楼和城垣整合在一起,是强化城墙防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战时,瓮城在城门楼外侧构成了另一道屏障。对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在相对漫长的和平年代,瓮城充当了城市出入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拥有特殊格局的城市生活场所。这种空间被重重包围,封闭性很强,而且显得很狭窄,根本不适宜人居住,所以在瓮城里面建造庙宇,既是城门构造的要求,也契合了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后节省土地资源,把物质生活和宗教活动融合起来的实际考量,因为瓮城是控制出入城市的关键位置,也是很多人聚集的地方,用当今的商业说法就是人流量很大,因此在这里聚集了许多小商小贩的摊位。德胜门瓮城中的祈雪碑亭,既是著名景点,也是历史遗迹,它和真武庙一起,丰富了瓮城区域的文化氛围,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去处。
德胜门瓮城内箭楼东南侧,前景可见摊贩(1870年)
从德胜门城楼门洞北望箭楼(1920年代)
德胜门西南侧毗邻新建房屋
瓮城外道路的两侧被称为关厢,这里也是进出城市人群往来的地方德胜门箭楼没门怎么进,因此聚集了许多商业店铺。关厢的空间形态不同于瓮城的向心封闭型,而是向外延展的线性开放空间。离城门楼越远,过境交通的密集程度越低,商业的兴盛程度也逐渐降低。城外的大道在延伸出关厢之后,便慢慢转变为乡村小路。
在德胜门箭楼上北望关厢(1901年)
在德胜门外关厢南望德胜门箭楼(1907年)
德胜门外关厢(1915年)
德胜门外关厢(约1950年代)
德胜门周边区域跟其他区域不一样,跟原先在城外后来因北京城扩建外城而移到城内的正阳门周边区域完全相反,德胜门周边区域在元大都时期是在城墙以内。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徐达攻陷元大都后,对北城墙进行了修补,将北墙上的“安贞”和“健德”两座城门更名为“安定”和“德胜”,同时还在北城墙向南五里的地方新修了一道土城墙,这被用作抵挡蒙古人反扑的备用防线。明洪武四年(1371年)时,新修的北城墙完工,原有的元朝大都北城墙被拆除,京城北城墙整体向南迁移了五里,在对应元大都北城墙两座城门的地方,重新开设了两座城门,东边的命名为安定门,西边的命名为德胜门,因此德胜门的城外区域,从此从元大都时期的城内地段,转变成了明清北京城的外围地带。
明清时期,德胜门作为京城的北门,承担着抵御北方军事威胁的重要职责。它地处北京城防体系的关键位置。一旦德胜门外城墙被毁,该区域便容易受到游牧民族和叛军的攻击。历史上,这里多次成为敌军围攻京城的焦点地带。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于谦在德胜门外成功击败了瓦喇军队;明崇祯二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袁崇焕奋力守卫北京城,而德胜门外正是这场关键战役的主要发生地;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军经由德胜门攻入了北京城内。
在德胜门往西边不远处的城墙旁,有个水关建筑,它始建于明朝景泰四年间,也就是1453年,作用是沟通北边护城河和什刹海。借助这座水关,城外从西山、玉泉山流来的水,就能和城里的水系连在一起。城里的水系往东南方向流去,还会和通惠河接上。
北京城内共有七个水门,城外有三个水门。德胜门西侧的水门是北京城区规模最大的取水水门。该水门的整体构造从取水口开始,依次包括八字形的坡状石砌入口、路面下的涵洞、取水河段、西水门闸口、取水河段、火车通过的涵洞、取水河段、明清时期城墙下的涵洞、铁条编织的栅栏、取水河段、西水门八字形的桥、石雕的螭龙分水兽,总长度大约四十六米。德胜门西水关旧址现被公交车总站及北二环路占据。
城墙拆除前的德胜门西水关
城墙拆除后的德胜门西水关( 1961年)
德胜门西护城河(1962年)
今天北京北二环内靠近什刹海的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得相当好,德胜门箭楼和它东边的钟楼、鼓楼,依然是什刹海东北方的代表性地标和最高点,也是从空中能体会到老北京城市舒缓宏伟风貌的几个地方之一。
从鼓楼向西北方向远眺德胜门箭楼(1946年)
从新街口北大街的新街高和写字楼望向东北方,可以看见德胜门箭楼(2016年)
从北二环北望德胜门箭楼(2016年)
如今德外关厢一带尽是摩天大楼,当年9米宽的德胜门外大街如今已被70米宽的全封闭快速路所替代,值得欣慰的是德胜门箭楼依然矗立,它是北京城仅存的两座城门箭楼之一,与正阳门箭楼遥相呼应,一南一北相望,成为从德胜门外大街往南眺望的远景,即便在两侧高楼环绕之中,它依然是城市地标,是纵深感视野的尽头。
德胜门箭楼因古代钱币展览馆而增添了新用途,公众的频繁活动促进了文物建筑的精心修缮,确保了历史遗迹得到妥善保存与恰当运用,同时也为民众探访历史建筑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从高处欣赏到城内城外、南北两方的城市景象。这座历史建筑因此得以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展现出新的活力,更充分地体现了文物的文化意义与经济效用。
北京现今仍有众多文物古迹被隔离式保存,如同孤立的展品,失去建筑原有用途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古迹容易逐渐损坏、走向衰败。可惜的是,不少古建筑和刚建成的仿古建筑仍闲置无人问津,例如新建的永定门城楼,更像是一座巨大尺寸的城市装饰品,纯粹供人观赏,满足城市表面的虚荣心。如今席卷大地的古城改造与兴建,那些新落成的众多城楼和报时楼,其功能是否充分发挥?它们是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梁思成先生构想的立体环城公园
此刻不由得回想起梁思成先生当初描绘的北京城墙若能保存下来的理想画面:墙顶空间开阔,适宜设置花圃、种植绿植、摆放休憩座椅,每隔一段距离的防御平台可建造凉亭供人小憩,从城墙或城楼之上远眺护城河与郊野原野,亦可遥望西山风光或紫禁城宫苑。它将是全球极为罕见的公园之一,一条环绕城市立体结构,总长度达39.75公里。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