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她代替姐姐结婚,原以为只要稍作忍耐就能顺利渡过,却未曾料到,这种忍耐最终夺走了自己的性命。
苏苏是宁家真正的孩子,却像可替换的部件,姐姐遇到麻烦,她就要去填补空缺。在二十世纪初期,山东很多村落都存在“代替出嫁”的记录,家中女儿若惹上麻烦,同父同母的姐妹便成了现成的替身。
宁家祠堂里现在依然可以找到过去“调整亲缘”的契约牌坊下的女人剧情,上面写着新娘要“端庄温婉”,要不然就会败坏家族名声。
费家娶的,从来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张保住脸面的纸。
费文典离世后,苏苏理应获得解脱,然而她目睹了神志不清的费左氏,心生怜悯。
村里的长者讲过,她那个状况被称作“独守而心似独”,根本原因是不愿再去婆家承受冷遇。
她留下,像照顾一只老去的鹰——那鹰还总想着啄人。
谁想到郭龟腰能疼人。
扛长工的粗手,擦药比谁都轻。
两个人蜷缩在破败的畜棚中,点燃一盏豆油灯,灯火摇曳,两个身影交叠在一起,仿佛构成了一个温馨的居所。
孩子呱呱坠地之际,郭龟腰怀抱婴儿去报喜讯,返家时眼眶泛红:牲口棚已被封锁,左氏伫立屋檐之下,手中捧着一碗热气升腾的红豆粥。
左氏其实给过活路。
祠堂里,香灰盖着砖缝,她问:“孩子是谁的?
” 只要苏苏说是费家的,粥就凉。
可苏苏没说谎。
她笑起来牌坊下的女人剧情,神情仿佛幼时被邻家发现偷吃桃子,她儿子父亲,是那个挑水的郭龟腰。
”一句话,三个人的死刑判决书。
很多观众骂左氏疯子,我偏偏恨不起来。
她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别人,陪嫁品是一箱子《烈女传》;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发誓要“贞节牌坊立到云霄里”。
她早就没资格做女人了,只剩一块牌坊托命。
苏苏带着孩子登堂入室,等于掀了她的坟。
吃毒饭之前,她还在给祖先神像掸尘,口中絮絮叨叨“不能败坏家族名声”。
戏拍到这儿,演员在片场哭抽了。
导演没喊停,就让摄影机跟着。
拍出来的镜头没美颜、台词也吞了半句,却是最狠的一刀。
后来播出版剪掉了这一段,理由是“节奏拖沓”。
移除画面,却难以消除那股寒意,外界的评论涌来,充斥着相似的话语,苏苏的出现让人明白,所谓的忍耐,真是种煎熬。
更令人咋舌的是,宁家的族谱中,苏苏的记录是“来自费门苏氏,年纪二十五岁,因疾病去世”。
连死因都替她编好。
绣绣领着家人返乡,意图修正家谱,负责宗祠的年长者猛地敲了敲毛笔:岂有让女性占据位置的规矩,
” 绣绣当场把族谱撕了,抱着孩子走了。
听说后来去了青岛,开了间点心铺,铺名叫“无归”。
门口对联写着:旧礼教没埋干净的人,别进来。
剧播到这儿,热搜爆了,词条却是“苏苏恋爱脑”。
讨论区乱作一团,一部分人觉得她笨拙,应当说孩子就是费家的,先顾自身安全;另一部分人指责她固执,性命都不要了,这值得吗?
最激烈的那些楼层,最终因一则信息而平息——那个女人并非痴迷于爱情,她只是不愿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说谎话。
”这句话被人截图,做成黑白海报,贴在各大高校厕所门板上。
导演在采访中语气平缓,表示自己并非意图说教他人,仅仅是把祖先传下来的记录,展示给在座各位浏览一番。
发布当日,豆瓣页面立刻新增三万条简短留言,内容都是询问外祖母当年如何摆脱婚约的。
剧组没付推广,自来水把话题冲到了榜一。
苏苏最后那顿饭,吃的是豆芽炖粉条。
粉条粘锅底,她拿筷子搅了三下,没夹起来,就笑着放下碗。
戏里没哭,戏外屏幕一片泪。
某些人认为那根粉条仿佛是根藤蔓,难以斩断;另一些人觉得,它更像条绳索,最终缠得十分结实。
现在再路过鲁中那些老村,还能看到半截贞节牌坊。
风一吹,石料掉渣,像旧社会在咳血。
牌楼下卖东西的老妇人讲,她小的时候母亲经常指着那块石头对她讲道理:女人不遵守规矩,就会落得这般光景。
大婶边炸油条边笑:“现在孩子都不信咯,可牌坊还在,吓人用。
电视剧停播那天,"无处可去"茶馆突然接到三百份外卖,留言全都写着:给苏苏那份没喝到的糖水。
绣绣没哭,只在店铺首页挂出一句话:粥能甜,也能毒。
愿后来人,只记住甜。
旧式礼教早已编入教材,但它并未湮没于展馆,依然潜藏在部分家庭、宗祠,以及所谓的“为你着想”之中。
屏幕突然暗下,观众们陆续散去,有些人情不自禁地拥抱了自己的女儿,这一刻,苏苏的牺牲总算有了意义。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