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至 1957 年庙底沟遗址首发掘,今二次发掘收获丰

  • A+
所属分类:石牌坊
摘要

其中重要的收获仍属仰韶文化庙底沟一期文化遗存,该时期遗迹主要有房基、灰坑、陶窑等。另外,据樊温泉介绍,在遗址中同时发掘出的大量唐、宋时期墓葬,也是本次发掘的亮点之一。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

发掘历史

1956到1957年,庙底沟遗址首次被发现,它的未知情况得以揭示。近期,为配合三门峡市关键工程建设庙底沟文化,相关单位从今年五月起对其实施了第二次大规模抢救性挖掘。历时将近半年的挖掘,现阶段二次发掘工作即将结束。让所有文物研究者无比激动的是,此次出土的范围之广、种类之繁、成果之丰,在国内文化遗产探掘活动中极为少见。

发掘

庙底沟遗址地处三门峡市区的南边,靠近陕州老城南关,距离市区大约四公里远。遗址范围在北边到青龙涧河,南边到老310国道,东边到火烧羊沟,西边到庙底沟,总面积达二十四万平方米。在这片土地之下,沉睡着五千年前一个原始部落的村落,被厚厚的尘土覆盖。中原史前文明的一个时期——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正是以这个遗址而命名。

庙底沟遗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_庙底沟文化

如果讲仰韶文化的出土,令全球惊叹于华夏故土史前文明的久远与奥妙,那么庙底沟类型的发现,则使人们更深刻体会到它的非凡之处。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期间,由于三门峡大坝的兴建,长城石刻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部门组建了黄河水坝区域考古团队,首次对该遗址实施了大规模的挖掘工作。这次勘探范围达4480平米,发现了三处建筑基址,一百九十四个灰坑,十一个烧窑地点,以及一百五十六座坟茔,收获的器物数量庞大。这些属于仰韶文化时代的遗址和出土物,和早先发现的半坡式仰韶文化遗迹风格大不相同,建筑基础安排更加得当,器具的打造和装饰图案都更为精良。通过对出土的690多件陶器实施碳十四检测,考古工作者确认了年代介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同时察觉到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归属于中原龙山文化早期阶段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困扰考古学界许久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间的过渡环节,在庙底沟遗址中获得了初步的阐明与证实。这一重大考古收获,立刻让整个考古界为之震动。这个遗址因此被认定为关键的仰韶与龙山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点,长久作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1年,它更被提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二次发掘

2002年,三门峡市启动了“一城三区”的组团式大中型城市布局项目,庙底沟遗址恰好位于一个关键性工程——连接市区与西部的通道的起始地段。根据国家文物局许可,为支持相关基建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机构、三门峡市文物考古部门与郑州大学考古学科的研究专家们组建了专项勘探团队,今年五月进入庙底沟遗址,随即实施了一次范围广泛的紧急发掘工作。

将近半年的勘探,媒体最新在勘探地点见到,整个地点遍布探坑。正紧张作业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温泉向媒体表示,在已勘探的1.6万平方米范畴内,他们一共布置探坑两百多个,鼎盛时期勘探地点曾调动五百余人挖土方。联合考古队伍的三十余名考古科研人员悉数到场,在地点监督勘探。这半年完成的发掘工程规模宏大,参与者众多,不仅对庙底沟遗址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在全国的文化遗址发掘史上也属罕见。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已经探明的遗迹包括五处房基、七百多个灰坑、十多个陶窑以及近两百座墓葬。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品质极高,有陶器、瓷器、骨器、石器和铜器等,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工艺精湛。站在西部那座即将被拆除的后土祠上,可以看到发掘现场,那里道路交错,布局散乱,一个古代村落的轮廓显得十分清晰。

考古成果

庙底沟文化_庙底沟遗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这次挖掘所得远超当初科研人员的预料,收获颇丰。主要成果集中体现为仰韶文化庙底沟一期遗存,此类遗迹包括房基、灰坑以及陶窑等。樊温泉介绍,在保存完好的房基处,清理出的房基呈现圆形地穴式构造,门朝向东面,竖穴周边设有规整的柱洞,底部偏东位置设有灶膛。根据房基中部的柱洞分布,可以推断该房屋应为尖椎顶样式。部分建筑基柱底部铺设了卵石作为支撑,其施工工艺相较于半坡时期展现出了更显著的提升,而且,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窑,与初次探索时相比取得了更为关键的突破,这些陶窑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的状态,极有可能构成了古代制作陶器的专门场所,各个陶窑的构造都保存得相当健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窑膛、燃烧室以及通风通道,窑膛的形状为圆形,直径大约一米,燃烧室位于南侧,通过两条分开的烟道,将火焰引向上方并导入窑膛的底部此外,这次出土的灰坑数量可观,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袋状窑穴形状十分规整,伴随出土的器物种类也相当多见。经过仔细整理,部分庙底沟一期文化的典型陶器,例如彩陶曲腹盆、曲腹钵以及双唇口尖底瓶等,得以重新面世。这些器物表面的彩绘图案,由条纹、圆点纹和三角纹等元素构成,显得格外精致复杂。同时,灰坑中发现的骨制工具和石制工具同样数量不少。

庙底沟二期文化自首次发掘后确立庙底沟文化,考古界对其理解至今仍存分歧。此次大规模发掘中,出土了诸多属于该文化的灰坑,并且从中发现了大量代表性器物,这有助于清晰界定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特质,同时为阐明仰韶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之间的承继演变关系,提供了更为确凿的证据。

樊温泉另外提及,遗址发掘中发现的众多唐代及宋代墓葬,同样构成了此次发掘的重要看点,其中出土了诸多工艺高超的文物,诸如骆驼造型的陶俑、侍立姿态的陶俑、铜镜、瓷枕、瓷樽等物品,并且还发现了极为少见的宋代三彩陶器。

庙底沟遗址的再次挖掘活动目前还在进行中,预计在十二月上旬可以全部完成。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五千年前辛勤的古代居民在此孕育的辉煌文化,正逐渐被我们了解。

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遗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_庙底沟文化

该遗址占地面积达三十六万二千平方米,包含仰韶文化时期的遗迹(庙底沟类型)以及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演变阶段的遗迹(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区域覆盖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等广阔地带,其影响力非常深远,是仰韶文化中最为兴盛的一个分支。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仰韶文化后续的传承,并进一步演变为河南龙山文化。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各类文物,包括石制工具、骨制器物以及陶制器皿。出土的陶器以红底黑彩为显著特征,其上的纹饰和器型都透露出礼器的雏形。

庙底沟文化以彩陶为主要标志,影响力广泛传播至东西南北各处,西边延伸至青海地区,东边到达山东境内,北边抵达内蒙古中部地带,南边则越过长江流域,在燕山山脉以南以及江苏北部区域都留下了它的文化印记。

这个地点于1953年被发现,1956年着手进行发掘工作,迄今为止总共清理了4480平方米的区域。

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遗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_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最为典型,这种文化类型因最早在河南陕县庙底沟被发现而得名,其特征与黄帝文化大致相同,出土的诸多器物与黄帝时期所用器具颇为相似,其分布区域主要覆盖河南、陕西、山西三个省份,覆盖面积相当宽广。陶器种类以深腹曲壁的碗和盆为主,另外还有灶、釜、甑、罐、瓮、钵等器物,但缺少圜底钵。彩陶占比很高,其中黑色多于红色,全部是外部施彩没有内部施彩,装饰图案以花瓣形、钩叶形、涡形、三角涡形、条形、网形和圆点形为主,也包含动物图案。这些图案相互交织,分布不均匀也不规整。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1950年代在河南省陕县出土的庙底沟遗址,属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它证明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演变过程。该遗址中,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3900年的仰韶文化部分,包含两座房基、168个窖穴,并且房内发现了灶台。出土的器具以打制而成的砍伐工具、削刮工具、石刃、石锹为主。陶器多见红陶,兼有少量黑陶和灰陶,器物上的装饰图案以黑色为主。

意义

庙底沟遗址的出土,为探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关键物证,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时间先后以及彼此间的承继脉络。

庙底沟遗址地处河南省三门峡市城区南边三公里处,青龙漳南岸的位置,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

庙底沟文化_庙底沟遗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遗址内容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底层,属于仰韶文化,被称作仰韶文化庙底沟式样。第二阶段,即上层,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演变时期的产物,被称为庙底沟二期文化,这一文化既延续了仰韶文化的特点,又逐步演变成了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上千件仰韶与龙山时期的陶器,这一发现令国内考古学界广为传颂。

庙底沟遗址的出土,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先后顺序,并且厘清了这两者之间的承继联系。由此证实,华夏先民自远古以来,历经仰韶、龙山时期,最终发展到商周阶段,在黄河两岸持续演进并缔造了灿烂的文明,为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路径提供了关键的物质证据。

庙底沟式彩陶纹饰风格统一,辨识度很高,传播范围极广,能够跨越不同文化界限,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引发了中国史前时期一次极为宏大的艺术运动。

庙底沟彩陶的流传,不只是部分图案的传播,更关键的是这些图案里包含的寓意,彩陶作为古代礼仪的标志,或许是中国最早期的礼器,为后续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