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头,影壁属于较为重要的建筑元素,影壁是由“隐避”演变产生的,这源于它具备的“隐避”功能。古时候人们觉得,门内称作“隐”,门外称作“避”,影壁盖在与大门留有一段距离且对着大门之处,由于它立于建筑物前端,起到遮拦外人视线的作用,致使外人无法对院内一眼看清,有着“隐”的功效。同时它可供人在进院前停下或整理衣冠,一般不准车马和行人径直通过,必须绕路走,这称作“避”,往后就习惯叫影壁,通常俗称为照壁、照墙。
对影壁的建设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等级划分,最早比如在春秋时期,《礼记》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儿,士以帷幔,所以并非什么人都能够建造影壁,到明清时期,寻常百姓才得以建造,北京身为古都,从皇家至寺庙,再到普通民居,都留存有不少精美的影壁,颇具欣赏价值。
皇家影壁舞祥龙
封建时期最 “豪” 的 “大户人家” 当属皇帝,皇帝居住之地设有影壁。北京故宫格局独特,由里三层、外三层构成,层层严密分隔成众多院落,以此层层包裹住那至高无上的皇帝起居之地。院内依据功能建造了大殿、寝宫、配殿、阁楼、花园等诸多建筑,其中门前有多座影壁建筑,影壁上图案丰富,多以牡丹、荷花、枝叶、水草以及仙鹤、鸳鸯、水鸟等作为主要内容。然而,内廷西六宫的西南太极殿情况有别,大殿南侧有一座影壁,其内容是琉璃挂件舞龙图案。这是故宫内除了著名的九龙壁之外,又一座以舞龙为图案的影壁。
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太极殿开场建造,最初的时候它被叫做未央宫。名称源于汉朝的未央宫,是在汉高祖七年即公元前200年,由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之上修建成的,它处在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并且在长安城安门大街的西面,又被称作西宫。自从未央宫建造完成以后,西汉皇帝都在这儿居住,所以在后人的诗词当中,未央宫已然成了汉宫的代名词 。而明朝时,未央宫住过皇帝,嘉靖皇帝生父明睿宗(兴献王)朱祐杬在此宫出生,所以到嘉靖十四年(1535 年)时,此宫更名为启祥宫,明神宗朱翊钧在启祥宫中居住了十几年。

到了清朝,在对启祥宫进行大修之际,将其改名为太极殿。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1859年,对大殿以及院落进行了改造,把太极后殿和长春宫连通起来。太极殿面阔有五间,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样式,前后都设有廊子。太极殿的殿门正对着前院宫墙的拐角之地,古人信奉风水之说,皇家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起到辟邪挡晦气的作用,便建造了一座十分高大的琉璃影壁,这座影壁幅宽为10.4米,高度约为7米,其石刻须弥座高1.6米。这里住过嘉靖皇帝的父亲以及万历帝,或许正因如此,影壁壁面有着暗红色底色,其主题是琉璃制祥云蟠龙图案北京卧佛寺牌坊,中间椭圆形图案为绿底祥云,两条黄龙围绕火焰球上下翻腾,四角各有一个三角形绿底祥云舞蟠龙的图案,顶部是直脊黄琉璃瓦,影壁前植有两棵柏树。
太极殿琉璃影壁 梁欣立摄影
寺庙影壁艺术美
一座古刹智化寺,位于东城区禄米仓胡同。明朝初年,家庙是司礼太监王振自己出银两所建,后殿竖立着他自己的塑像与石碑。明正统八年,也就是 1443 年,其改建成佛教寺庙,次年正月初九,英宗皇帝下旨“敕赐智化寺”。明、清两朝都对智化寺做过扩建与修缮,清乾隆七年,即 1742 年,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请旨把寺内王振塑像和石碑拆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寺内如来殿精美的木雕彩绘斗八藻井被卖到国外,最终收藏于美国的费城艺术博物馆。政府在1949年之后,对智化寺建筑开展了多次修缮工作,智化寺于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的第二层殿被称作智化殿,其里面供奉着三世佛,佛像背后是木板屏壁墙,通常情况下,佛像背后应是手持方天杵的韦驮护法神,然而此地木板屏壁墙背后却是彩绘佛教壁画,那壁画叫作“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宽度为4.67米,高度约为3米,属于明代绘制的壁画,壁画中央所绘的地藏菩萨头戴花冠,身着袈裟,全身由璎珞珠宝装饰,右手持锡杖,意味着戒行精严且爱护众生,左手持摩尼珠宝,意味着满足众生愿望。菩萨两侧,各有六人,左侧,有身穿袈裟的比丘,是道明和尚,右侧,与道明和尚对应的,是闵长者,左右侧其余十人,为冥府十王。整个画面,人物众多,构图严谨,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尤其地藏菩萨,肌肤柔美,神情端丽,给人超凡脱俗之感,仔细观察,是清新明净的艺术享受。
有一位建筑大师,名叫梁思成先生,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时候,他专门去考察了智化寺,之后他觉得智化寺的彩画,达到了明代彩画中极为少见的那种堪称佳例的程度 。
北京不少古寺庙中有影壁,除智化寺外,关岳庙的影壁较有名,关岳庙在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它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原为清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的祠堂,祠堂在醇亲王府北边,中间是鼓楼西大街,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把祠堂改庙,最后一层后寝殿内塑立关羽、岳飞像,将原醇亲王祠堂改称关岳庙,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岳庙,其坐北朝南,庙门隔着大街与醇亲王府大墙相对北京卧佛寺牌坊,墙内有后罩楼,还有花园以及佣人居住房,这些布局复杂,为辟邪而建有高大宏伟的琉璃影壁,该影壁面宽32.8米,厚1.95米,高约6.5米。影壁顶部,绿色琉璃瓦,直脊带鸱吻兽,有刻花纹的琉璃扣瓦跟滴水,还有仿木椽檐;中部,绿琉璃砖镶边,中间是红粉刷墙,镶着椭圆形琉璃挂件,其上有“山石枝叶牡丹”图案,有黑色山石,枝杈连着绿叶,绿丛之中有十五朵牡丹,周边由十二朵花蕾组成,四角各设有三角琉璃挂件;下部是汉白玉须弥座,基座高一点三五米。整座琉璃影壁,是在二零一零年,于旧影壁的基础上整体修复而成的。

永宁镇黄甲巷4号影壁 梁欣立摄影
民间影壁爱吉祥
延庆永宁镇有着久长的历史,永宁镇南大街黄甲巷4号院是一处在清朝末年修筑的民居院落,过去住着哥儿俩,哥儿俩都是从事买卖行业的人家,邻街是广亮式院门,院门内南北各有一座用青砖砌成的二门楼,分为南北二院,迎面墙是有着砖雕工艺的影壁。
这户人家有个砖雕影壁,特别讲究,磨砖对缝,砖的细缝做工很考究,雕刻图案精美,图案背景环境有松树、青竹、梅花、莲蓬等,上面有个圆饼式太阳,周围环绕着祥云,下面有山石岩块,图案中间穿插着一对仙鹤,一只站立,另一只飞翔,还有一对梅花鹿,雄鹿呈奔跑姿态,雌鹿口中衔着一枝灵芝,有一只毛猴顽皮地寻找着什么十分可爱 。砖雕图案内容丰富多样,雕刻工艺精细优良,拼接紧密严实,其寓意包含“吉祥富贵”,包含“平安长寿”,包含“封侯挂印”,包含“梅开五福、竹报三春”等诸多中国民间吉祥寓意,砖雕手法以浮雕作为主要方式,有个别地方采用透雕,极具欣赏价值。
影壁四角,各有一个三角形砖雕图案,上部两个三角形图案,是两种不同的树,南边的那个三角形图案,是葡萄枝叶,有一对小松鼠,蹿上跑下,北边的那个三角形图案,是松树,树干间,有一对松鼠,寻食找吃,下部两个三角蔓藤图案,一样,周围边框,为双竹节边。
两旁砖雕立体字对联:
上联:吉星高照平安宅
下联:福曜常临积善家

影壁顶部有砖雕仿木垂花檐,美观且大方,原本存有突出来的砖雕灯笼,只是不知为何被砸毁了,壁檐是仿木椽圆扣瓦,滴水瓦头是有着圆眼大嘴小胡须的勇士脸图案,较为少见,最上边是平直硬山脊,影壁基座是砖雕须弥座,束腰部由七块不同的花草树木图案构成,这座民间宅院的古砖雕影壁在北京地区颇为稀少。
有着影壁非常有名的爨底下村,它又称川底下村,处在门头沟区西北的大山里头,距离北京城区90公里,明代初的时候,山西的韩姓人家迁移到这里,一直繁衍到现在,明清的三百多年间,村民主要凭借经商、驮脚、留宿来积攒财富。
村中21号的古宅院,是一处两层套院,大门弄有个转弯,墙上有一幅壁画,前方和后方的院子都设有正房以及东西厢房。这家的房主特别喜欢给众人讲述他家墙壁画上面“福”字图案的含意,影壁的图案称作“松柏合抱福”啊,那就是在福字的两边画着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中间的“福”字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有着百年往上的历史,这个“福”字是在白灰墙上用黑墨写就,字写上画着30朵梅花,叫作梅花星,寓意着“福星满天” 。
笔画最有讲究的是那“福”字,“礻”旁的那一点,其形状类似蝙蝠,音落在“福”字上,有着生活福运的意思;“礻”旁的下部位,其形状类似一只奔跑着的鹿影,引申出“禄”字官运亨通的意思;而右边的‘一口田’像是草书的“寿”字形状,有着祝人长寿的意思。如此便形成了“福禄寿”的含意,极大地丰富了原本“福”字的内涵。房主对“福”字墙格外钟爱,每逢有客人必定会讲,许多游客都在这儿留影纪念。

智化寺明代壁画 梁欣立摄影
在当下的建筑里头,影壁出现的情况已然很少了,然而它一直都是我们传统建筑没法分割开的一部分,对建筑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人文学也有着重要意义,并且还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明确和保护老建筑当中的影壁,对文化的传承来说是相当关键的。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