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走进揭阳
站在德安里的门外
作者
支贤

这国内少见的潮汕府第式古村落德安里,可以用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的“德与山河同万古,安如磐石奠千秋。”来表述 ,句号。
德安里处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洪阳镇南村,它是清末时,身为广东水师提督的名将方耀跟其兄弟一同营造的家族聚居寨,其占地面积有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它始建于同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871年,建造过程历经20年,它是由老寨、中寨跟新寨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组成的,在热情的淡浦文化站兄弟安排下,此次行程我们参观了经过初期开发的老寨以及中寨。
越过寨门之后,寨前广场眼下是临时设置的,专门用来摆卖古董的摊档,还有用来摆卖玉器的摊档,以及用来摆卖旧书的摊档。围墙外面的护寨河已经很难寻觅到踪迹了,然而围寨的外墙,还有墙檐,依旧是气势十分逼人。刚刚一踏入大门,浓郁的书卷气味便扑面而来,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这里的所有一切都引发了我的兴趣。
潮汕地区典型的“百鸟朝凰”建筑群是老寨。围绕着象征家族核心地位的主祠堂“凰”,两边房屋向心围合,中轴对称,共一百座,俗称“百鸟朝凰”。目前,老寨的祠堂被开发成博物馆。中寨和新寨建筑格局是潮汕传统民居“驷马拖车”,中间大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建筑象征拖车的“马”,如此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象征“马”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从远古走来。现在,中寨的祠堂已被开发成美术馆和古玩城。

祠堂大门上,有那高大威武的门神画,它属于潮汕地区民间美术工艺,采用传统漆画技法。檐头处,木雕、砖雕、灰塑栩栩如生。门前,门当户对威仪贲气。里面,有金漆雕花屏风,其上刻着红楼梦书卷画面。面对这些,精美的厅堂楼阁,廊檐木柱,雕花门窗,你会驻足良久,流连忘返。博物馆里,摆放着传达旧时喜庆的大红花轿。天井旁,那一缸莲花为冬日增添几分暖意,也体现潮汕人,敬仰佛道,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潮汕以及我国各个地方民居的天井之中,莲缸是标准配置,莲花,于佛教而言,是圣洁的花朵,它出自淤泥却不沾染,暗暗寓意着主人的高雅,在中国传统典故里,存在着“莲生贵子”这样的说法,从这里能够略微窥探出旧时潮汕人有着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对男丁的祈求!
德安里三寨皆是以大宗祠作为中心,别的建筑依照次序围绕大宗祠进行建造。大宗祠的左边以及右边是小宗祠,接着是火巷和厝包也就是包屋,它们从三个方向护卫着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相互重叠连接的下山虎以及四点金,最后是坚固围合起来的寨墙。有门房、天井、客厅、书斋、卧室、餐厅、库房、阁楼等等,各种各样,还有后花园,寨内房屋的总数达到七百多间。
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 有这样一种观念,即“君子营建宫室”德安里宗祠建筑图片,这“宗庙为先”,为什么呢?是因为“诚以祖宗发源之地”,且“支派皆本于兹” 。潮汕城乡那里有着浓厚的氏族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是什么样的呢?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潮州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这其中有为了“明宗法”,有为了“继绝嗣”,有为了“崇配食”,还有为了“重祀田” 。或许,正是传承了传统血脉中那种姓氏宗庙极其稳固强大的内驱力吧,所以才有一直维系至今的凝聚力以及不屈不挠的毅力呢 。乡里,来自不同背景,族人,还有收养不少孤儿,何以能在偌大的三寨和睦同居,是否可以解读出方氏族人几百年来的传家精神,和他们的处世法则,祠堂里语出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或许可以有所启示。
随便走进老寨里头的一座有着三进格局的祠堂,祠堂的后面,以及两侧,都有相互连接着的“大小下山虎”样式的建筑,“三街六巷”里的横巷和纵巷相互交错,显得古朴又逼仄。每一座“下山虎”建筑,把大门当作嘴,就好像是一头张嘴的猛虎,正准备吸纳天地间的气息,蓄势待发。两个前面的房间如同两只前爪,把后面的厅堂当作肚子,厅堂两边的两间大房当作后爪。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下山虎”的大门被设计成凹斗的形状,让整个建筑形成一个类似葫芦的空间,嘴部宽阔、直径狭窄、肚子很大,富于变化,以此来达成藏风聚气的目标。

“四点金”因四角各有一间状如“金”字的房间起着压角作用而获此称呼,它和北京四合院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后面的大厅是用于祭祖的所在,两边的“大房”是供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以及仆人居住的屋子。天井左右有带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用来当成厨房或者柴草房,又被称作“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存在通往外面的侧门,叫做“子孙门”,有着“多子多孙”的寓意。把大门开在中轴线上,居中且面南,这符合宋朝以前的古制,“四点金”就是如此。天井处于中庭,房房相互连接,左右呈现对称,紧凑又简练,原汁原味地留存了唐宋四合院的形制与格局。潮汕围寨追根溯源源自中原的建筑文化。古时此地被称作南蛮之地,秦汉时期大量人口南迁,携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同化了当地的古越族,进而发展成如今的潮汕文化。
这里的人与这里的物仿佛都沾染着书卷气和艺术的气息。
根据介绍得知,德安里的排水系统采取传统明沟这种方式,其流向有着“九转十八弯特征描述,终于汇入寨前溪,接着经过百里桥,最后注入榕江。不管是从天井流出的水,还是从支流排入中沟再流入大沟,水都是从中行。水从中行就是“衍”德安里宗祠建筑图片,其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繁衍千秋万载。老房子均没有厕所,村民自觉地做到不把生活垃圾和粪便倒进明沟内。德安里人的素质,注重环保,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
哪一方的水土生出哪一方的人,长久以来,德安里始终持续着方耀尊崇文化重视教育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之上,培育出了方泽浦、方楚雄等十几位岭南书画方面的著名大家,他们的足迹被印在了美术馆旁边的一条火巷之上。
不远处,传来了拨弄琴弦的声响,一路访寻,才发觉别有一番天地。这里,既有潮汕建筑的缩影,又是潮汕音乐的启蒙之地。德安里的方氏艺术馆内,有一个藏宝阁,其中琳琅满目的宝贝背后,都存在一个四处流传且为潮汕地区民间的故事。
踱步于德安里,那长长的街道,幽深的小巷,朱红的大门,坚硬的墙壁,好似能让时光回溯。

持续朝着更靠后的居民区进一步深入,顺着城镇化的脚步,村民陆陆续续地搬离古寨。隐约能看到有的人家门口晾晒着衣物,有些房屋已然处于空置状态,偶然会碰到奔跑着嬉笑玩耍的孩子。夕阳的余辉映照出了一缕缕的落寞。
这古寨是潮汕民居起始之处,是传统文化根本所在,留存着借礼教立身处世、依修身齐家持家、守孝悌忠义准则的记忆。我耗费半天时间于此认真观赏、用心学习,然而此地蕴含深厚广博内涵,有诸多值得我思索探究。原本期望弄明白所有感兴趣事物,竟是不切实际幻想!如今,我依旧伫立在德安里门外。
作者简:支贤
支贤,为女性,其笔名是知然,当下居住于湛江市,拥有硕士学历以及高级职称,还是省大中专院校教师职称高评委,是中国教育作协理事,是湛江作协副秘书长,是红土诗社理事,也是中国教育报、湛江晚报的专栏撰稿人。
于1990年起,开始发表诗歌,还发表了散文以及文学评论,其诗文散见于《星星》,也散见于《诗刊》,还散见于《散文》,并且散见于《牧野》等刊物,同时有诗歌被选入不同的诗集,著有诗集,也著有写作教材,并且担任主编参与编写了文学作品集等9本,此人曾获得各级比赛奖项。
新锐

坚持“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
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
视野求广,语言求美。
下述稿件烦请予以支持:人性所展现出的美好之处,心怀广大的爱心情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亲人之情、朋友之情以及爱情,对生态持有的情怀格调,具有鲜活灵性的自然之态等 。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