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雕牌楼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02-01 12:31:54
 

 

牌楼是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大形建筑物,它造型优美技艺精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海外,不少华人聚集地都建有石雕牌楼,色彩艳丽、工艺复杂、典雅大方,它代表了我国也代表了北京,因为北京是全国拥有牌楼最多的城市,北京石雕牌楼也有很多故事,一座“五牌楼”,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牌楼又称牌坊,它起源于汉代,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华表”“石阙”到“石牌坊”,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式。北京的大街小巷因有了石雕牌楼而鲜活起来,东四、西四、东单、西单这些地方都是因牌楼得名,大牌坊胡同、小牌坊胡同也都曾立有石雕牌坊。颐和园里的木牌楼,成贤街上的过街牌楼,国子监里的琉璃牌楼,寺庙道观、帝王园陵等许多地方还存有不少的石雕牌楼。虽然北京城里还有这么多的牌楼,但因历史原因,那些已经消失的牌楼只能成为北京城里永久的记忆。

农村石牌坊

 

 

位于景山西、北海东、筒子河北有座明清两朝皇家御用的道观—大高玄殿,这座道观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12),与它同时建造的还有东西两侧的木质和石头结合的牌楼和两座习礼亭。

 

这组建筑精巧美观,因是皇家道观又离紫禁城最近,所以备受朝廷重视,曾多次维修。清雍正八年(1730)对大殿重修时,又在大高玄殿南门对过新建起一座木石牌楼,至此形成了大高玄殿东西两侧及南面各有一座三门三楼石雕牌坊

 

石牌楼

许多人都认为这三座牌楼是同一时期所建,其实不然。这三座牌楼虽为石木制,但在立柱的前后却没有俄柱,因此留下句老话儿“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东西两侧的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七楼式,四柱为埋头柱,无抱框,三个四坡式的大楼顶下,还有四个立在柱子顶端的四坡式小楼式,这些楼顶均覆黄色琉璃瓦件,在两根石柱上还各有一个类似两坡式小楼的瓦顶。

 

因此也有人说这两座牌楼为三门五楼石牌坊式,在每根柱的夹杆石上还有一立一卧两只石雕麒麟。东牌楼东面写“孔绥皇柞”,西面写“先天明境”。西牌楼东面写“太极仙林”,西面写“弘佑天民”。南面的牌楼也是三间四柱七楼式的,但因其木件腐朽严重,在民国九年将其拆除,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重新改建为混凝土式。此牌楼为冲天柱式,有三个四坡式楼顶,南面写“乾元资始”,北面写“大德曰生”。在1955年阜成门至朝阳门道路改扩建工程,这三座牌楼依次被拆,同时被拆的还有两座结构极其精巧的习礼亭。1960年,中央党校建造新舍,为美化校园环境,经批准在校园内复原了大高玄殿西牌楼。2001年底又在筒子河北岸,按原貌复建了大高玄殿南牌楼。


 最经典的石雕牌坊样式

金鳌玉炼牌楼位于北海大桥东西两端,俗称北海大桥牌楼,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189),原是一对三间四柱三楼带俄柱式的石雕牌楼,民国二十三年改建为无俄柱混凝土式牌楼。这对牌楼的形式与结构完全相同,四根石柱为埋头柱无抱框,正楼的楼顶是四坡式,偏楼的楼顶为三坡式,均覆以绿色琉璃瓦件。楼顶下为斗拱,正楼下为十二攒五踩斗拱,偏楼下为八攒五踩斗拱。西侧牌楼两仿之间的白色石匾上刻有“金鳌”,东侧牌楼刻有“玉炼”,石匾周围环有木雕小花板,下面的每组夹杆石上都有一立一卧的小石貔貅。1955年加宽北海大桥时,将两座石雕牌楼拆除,后来又在别的地方修复重建,重建修复请阅读文章:修复古石牌坊石牌楼的要点


 安装在蓬莱的五门五楼式石牌坊

位于东公安街北口的履中牌楼和位于司法部街北的蹈和牌楼,因1950扩建天门安前道路时拆除。建于清乾隆时期的敷文石雕牌楼(东交民巷西口)和振武牌楼(西交民巷东口),于1951年拆除。除了50年代拆除的牌楼外,1923年因妨碍交通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同时拆除,后来人们就简称为“东单”“西单”。2008年作为奥运重点项目,西单牌楼得以重返故地,在西单文化)、一场前一座高大精美的牌楼吸引了国外游客的目光,这就是按历史原貌复原后的西单牌楼,建仿明清结构的石牌坊,“瞻云”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最精美的花岗岩石牌楼

 

但像府学胡同的“育贤坊”牌楼,小报房胡同的“大清邮政分局”石雕牌楼、东堂子胡同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提福”的牌楼等,不少牌楼不知何时便从人们的视野消失了。虽然如此,北京仍保留了不少不同形制的老牌楼,像神路街上的琉璃牌楼,它是北京唯一一座琉璃过街牌楼,因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所以又称东岳庙牌楼。这座牌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黄绿琉璃牌楼,高大而精美,其大小楼顶均覆有琉璃瓦件并带脊兽。尤为美观的是在三座石雕牌楼,还饰有火焰宝珠一颗,下面的主体楼面上镶有蔓枝莲等不同花纹的大小琉璃砖。

大型石雕牌坊牌楼雕刻设计图

 


在石牌楼的白色石匾上,北面刻有“永延帝柞”,南面为“秩祀岱宗”。相传这八个大字为明朝大奸臣严高所题,严高虽为奸臣,但其书法水平确实很高,后经文物部门的勘查,得知这座石雕牌楼为万历年间所立,但是匾上的字是何人所题还是个谜。位于成贤街上的四座牌楼,是一组保存完好的街巷道路跨街牌楼,这组牌楼建造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在道光年间的《钦定国子监志》一书,就有记录。这四座牌楼规模与形式相同,为单间二柱垂花挂柱三楼式,两根立柱是冲天柱形式,牌楼顶与两个小楼顶均为两坡式覆琉璃瓦,下有斗拱,立于街巷、西路口的为“成贤街”,间两座为“国子监”。

位于公园内的“保卫和平”牌坊,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的石牌坊,汉白玉的坊身,加上蓝色琉璃瓦覆顶,显得特别威武雄壮。不过在它身上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同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在前往总理衙门的路上,因拔枪向清军射击被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开枪击毙,死于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处,这件事也为八国联军入侵,埋下了伏笔。1901年清朝战败,与英、美、日、意、德等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一条就是:清廷派醇亲王亲赴德国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建立一座石雕牌坊。1901年6月25口“克林德碑”石雕牌坊开始修建,1903年1月8口竣工。建好后的牌坊为四柱三间七楼石牌坊,横跨于东单北大街上,碑文用拉丁文、德文,等三种文字撰写。1918年11月11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作为战胜国一员的中国,举国欢庆协约国取得胜利,北平市民自发将这座耻辱牌坊捣毁。1919年3月,政府决定将该石坊移建公园内,称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坊额为“公理战胜”,由时任大总统府秘书的许宝衡亲题。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为了纪念这次会议的召开,将“公理战胜”的坊名改为“保卫和平”,由郭沫若题写。

 农村牌坊、村庄牌坊、乡村牌坊 

如今想要看牌楼应到北京市各大公园内去参观,北海、颐和园还都保留了不少带俄柱的牌楼,景山公园寿皇殿前三座牌楼下还完好地保留着12对石雕麒麟和石雕狮子,这是唯一现存的俄柱牌楼这种小巧精美的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点睛之笔,它的历史也可说就是我国建筑的历史。因此对于这些留存百年的老建筑来说,应子以重视和保护,让它们长久“活”下去。这保护的不仅仅只是古建筑,同时也是在保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与历史。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http://diaosu123.com/

其他人阅读了:

 

 

在线留言

留言内容
用户名
联系方式
验证码 
 
 

留言记录

    暂无数据